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中山印象-無髮.吾添" 中山地下街漸變"藝術一條街"


新網記者杜宥彤台北特稿
2011/5/21 下午 11:57:09 / 文化藝術

 當髮型設計師不碰頭髮時,他心裡還是想著髮型,即使是PE管、壓克力、雜誌頁、五金材料、肥皂等,走出髮廊的設計師照樣能將以上素材處理成髮藝概念作品,《中山印象─無髮‧吾添》為5家髮型設計沙龍競秀,即日起至6月26日於地下實驗‧創意秀場邀觀眾來看秀。

髮型設計師T.K Chang與"色影空間"。(杜宥彤攝影)
 髮型設計師kevin Cheng花了1個月時間用PE軟管、回收通訊器材與假人製作〈More than talk〉,他解釋,該作主題為溝通,他觀察現代人少用實際的對話,而是依賴3C產品平面的溝通,於假人頭上置放USB連結線,反應現代人的溝通模式。他的模特兒設定為少女,5月22日及6月12日將進行變髮秀。

 kevin Cheng提及,從小家裏開照相館,以前唸的是電視、電影設計,25歲左右喜歡上美髮,於是給自己2年的時間學習,就一直到現在。美的領域是觸類旁通,之前學校學到的如色彩學,讓他看髮型的角度、顏色容易多了。

 他指出,電影、電視設計與髮型設計共同點是注重故事、感覺,不能只是拷貝。髮型、穿著都會影響一個人給人的感覺。kevin Cheng設計當觀眾進入互動感應區,模特兒身後的投影就會產生變化。他自信透過他的髮型設計,模特兒不需要言語也能傳達出故事。

 kevin Cheng說,髮型設計師除了大量閱讀外,還需要接觸不同的領域,例如透過建築對髮型的結構、剪裁、分區有新的視角。他迷上建築師安藤忠雄,特地飛日本欣賞他的作品。他認同該建築師的理念,建築不單是建築本身而是與環境的互動,而髮型也不單是髮型本身,髮型是人與人的溝通。

 髮型設計師Ken-jan chu代表私人會館發表作品〈展‧翼〉,作品跟其店面是一貫的風格,該展品純手工製作歷時2個月,許多客人愛拿明星的髮型當參考,於是使用回收雜誌上的明星圖像或髮型圖片頁面,以摺疊、剪裁等技法編織紙材,由單體的結構、塊狀、流動感延伸到大面積。

當代藝術館館展覽組副組長陳志芳與"展.翼"。(杜宥彤攝影)
 他說,作品只完成70%,紙材呼應客人的期望,目前裝置有5,000張紙,釘了10,000針釘書針,上有1,000隻紙鶴,邀請客人、觀眾一起折紙鶴完成這件作品,蔓延整個空間。髮絲即展翼高飛的鳥,乘載著客人對造型的嚮往,飛往美好幸福的未來。

 髮型設計師T.K Chang解釋,〈色影空間〉是團隊花了1個星期時間將1,500隻塑膠管一條條用吹風機吹出來的,還歷經修剪,花費2個星期的時間,還安裝上300支光纖與LED光源。藉由抽象的設計,希望去除人們對造型上的刻板印象,呈現髮色與結構層次的豐富樣貌。

 她說,將這個抽象作品視為約莫大學三年級的女生,她們急著長大而穿著、髮型主張依序被媒體、電視、網路、同學所影響。

 髮型設計師Luke Chang講述〈經典構型〉前先說,「流行」是社會告訴你如何做;「經典」就是時尚,是透過生活模式展現的。

 他指出,該作品用白色、粉色吸水棉的素材,那白色在色彩學上是無彩色,是透過眼睛看到賦予它意義,髮型也是思考後才會有靈魂;粉色代表單純,「從事這個行業不管多久,都不要忘記單純要讓客人漂亮的初衷」。

 Luke Chang表示,設計髮型可透過建築與花卉思考,向前者學習結構,向後者學習挑染、線條、片染、顏色有大有小、收放。

 他講解,該作由4人小組完成,除了經典鮑伯頭外,也呈現髮型設計師頭腦裡的狀態,他必須有圓形剪裁、方形剪裁、頭型、髮質等概念才能服務客人。

 髮型設計師Lisa Chen則稱,用五行概念構成〈吾型未來〉作品。羊毛氈是軟雕塑,最接近頭髮的自然材質。髮型是總體概念的延伸,彩妝是能量的啟動;「水」用不同效果的肥皂代表不同的膚質;有機的產品對人跟環境是最好的。

髮型設計師kevin Cheng與"More than talk"。(杜宥彤攝影)
 當代藝術館館展覽組副組長陳志芳說,「中山印象」系列希望將生活美學推廣到更大的範圍,規劃共3檔展覽,第1檔為髮型設計,因為據該館調查,中山商圈聚集了台北市最有特色的個人髮型工作室;第2檔在7月初,當代館已獲大同區光能里里長支持將地方汽機車零件產業搬上秀場;第3檔暫不透露,請大家期待。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員逸翔補充,中山地下街剛好也是中山區與大同區的分線,前者多當代藝廊,後者多傳統產業如膠業、布業,《中山印象─無髮‧吾添》即是將兩者結合,髮型設計師利用回收材質與自然的植物,實踐環保;他們利用平時工作剩餘的時間完成作品,展現出強大的創作力。

 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表示,地下實驗‧創意秀場得力於文建會「藝術介入公共空間專案計畫」的政策及資源,從民國98年至今辦了27檔展覽,平均每檔有3、4位藝術家參與。為讓當代藝術和生活大眾聯誼,在中山地下街沿線的捷運出入口、廣場區域和線型公園進行公共藝術的永久設置。為營造中山區藝術文化商圈,今年中山地下街漸變為「藝術一條街」。

 他預告,年底國際優秀的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及室內設計工作者將齊聚台北,參加2011世界設計大會。這是台灣暨花博之後最大的國際交流盛事,希望「藝術一條街」能夠給國際友人更佳的城市印象。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杜宥彤 日期:2011/5/21 下午 11:57:09
關鍵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杜宥彤報導
杜宥彤報導列表
50年代黑貓歌女 "白香蘭"傳奇流​芳
文化藝術 2011/8/5 下午 11:55:00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