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引發中風 心律不整注意保命四步驟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1/6/10 下午 09:49:47 / 健檢抗老
心律不整常見的原因之一是心房顫動,而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機率是正常人五、六倍,不但增加住院與死亡風險,且會伴隨高血壓、心臟衰竭、冠心症與糖尿病等疾病。
|
自左至右為呂鴻基、陳志鴻與陳適安。(歸鴻亭攝影) |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表示,正常人心跳平均每分鐘跳動60到100下,脈搏跳動次數與心臟相同,但當心臟跳動不正常,無論太快、太慢、不規律,都是心律不整的表現,當心臟收縮力量不夠無法傳到脈搏,就會發生脈搏不規律。
呂鴻基說,民眾可利用「量測脈搏四步驟」,在家自我檢視心律是否不整,步驟包括休息五分鐘、手掌朝上空、兩指尋脈動及量測半分鐘;透過自我量測脈搏,檢測心律是否正常,尤其是容易引發中風、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出現的心房顫動,更應特別注意,避免遺憾發生。
|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說明心房顫動引發中風的危險性。(歸鴻亭攝影) |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則指出,一般人知道高血壓會引發中風,殊不知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顫動,更是潛藏中風的最大危機。全球每年高達300萬人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相當於每12秒,即新增1例中風悲劇,台灣腦中風的人當中,大約每6個人中,就有1個是和心房顫動有關,而心房顫動患者罹患中風的機率,高出一般人5倍之多,死亡風險為2倍,以不同性別來看,女性心房顫動之長期風險更高於男性。
陳志鴻強調,心房顫動患者導致腦血管或其他動脈栓塞的主要危險因子是年紀高於75歲或曾經發生腦中風或小中風(TIA)的人,另外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年齡介於65到74歲,有動脈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以及女性都是危險因子;合併愈多危險因子的人,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就愈高,而這些腦中風是可以用藥物預防的。
|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簡報心律不整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歸鴻亭攝影) |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陳適安指出,心悸、頭暈、疲倦、胸悶、喘不過氣等是心房顫動常見的症狀,若出現上述症狀,應主動向心臟專科醫師諮詢,透過心電圖詳細檢查,但也有部分患者並不會出現明顯徵兆,因此平時自我檢測脈搏是否規律,更顯重要。
他說,為了讓心律變正常,陳適安理事長表示,一般採用抗心律不整的口服藥物治療,但傳統藥物可能有嚴重副作用,使用上必須特別小心。近來另有新型藥物可減少併發症產生,讓心跳慢下來,降低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會並增加存活率,提供患者多一項新選擇。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終其一生心臟的運作從未止息,因此培養良好生活作息,飲食上少鹽、少油,避免肥胖與高血壓,多瞭解脈搏跳動,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跳不規律徵兆,呼籲大家一起「健康看脈搏 心律不亂GO」,遠離心房顫動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