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台大海研所海氣象觀測浮標首戰尼伯特強颱成名


新網記者吳蕙宇台北特稿
2016/8/3 下午 08:34:12 / 科技新知

 台灣附近每年平均大約有3個颱風經過或登陸,防颱固然重要,颱風的強度及動向觀測更是不可少。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助理教授張明輝介紹「觀天測海、面戰颱風」研究計畫。(歸鴻亭攝影)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自去年起開始執行「觀天測海、面戰颱風」研究計畫,透過自行整合的海氣象觀測浮標系統,已捕捉到5個颱風暴風圈內的海、氣象資料。該研究所助理教授張明輝表示,上個月初在西北太平洋颱風史上最強的第一號颱風尼伯特(Typhoon Nepartak)觀測,獲得令國際注目的研究結果。

 張明輝指出,尼伯特行經兩座在西北太平洋的NTU浮標,一前一後地測到颱風眼附近的大氣和海洋參數,並透過人造衛星即時傳回寶貴的海上現場資料,對研究颱風登陸前強度的演變,以及跟黒潮之間的互動至關重要,這項資料甚至被中、英文版維基百科納入超級颱風尼伯特的條目之下。

 NTU浮標示是以本國技術發展自行整合的海氣象觀測浮標系統,迄今已捕捉到5個颱風暴風圈內的海、氣象資料。他說,颱風生成以後的暴風圈範圍、颱風的強度及方向變化多端,受眾多參數交互影響,各項經驗公式的係數也始終難有定論。

張明輝以視訊與正在海上執行海氣象觀測浮標佈放的工作人員交談。(歸鴻亭攝影)
 台大海洋所所長魏慶琳說明,為了克服海洋現場觀測的困難,2015年初起,該所戮力提升浮標觀測技術,組成含教授、技術師、技術員等15位成員的浮標團隊,以低成本及不到半年的時間完成設計省電智慧型儀器中控系統、銥衛星資料傳送系統,以鋰電池取代太陽能板供電,整合與組裝海氣象觀測探針、儀器中控、電力供應、資料傳送四大系統於浮標上,由「海研一號」佈放在鵝鑾鼻東南東方海上,且成功地記錄下蓮花、昌鴻、蘇迪勒、天鵝4個颱風暴風圈內的海、氣數據。

 他說明,承2015年的經驗,浮標團隊再接再勵完成改良版的第二代NTU海氣象觀測浮標,再度以有限的經費和資源,於鵝鑾鼻東方約180海浬處(編號NTU2)和東南東方250海浬處(編號NTU1)佈放兩座浮標。

 台大海洋所副所長詹森說明,第一代浮標設有省電指揮型中控系統,可同時觀測5項參數;但第二代將省電智慧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可裝設更多海洋觀測儀器在上面,最多同時可做10項以上的海洋觀測,且傳送頻率更高,而增放縮時攝影機,是兩代之間的最大差別。

 張明輝表示,甫下海一週就面戰強颱尼伯特,創下幾項亮眼紀錄:(一)事先根據強聖嬰年結束半年後的颱風路徑統計結果選定熱區佈放浮標,首個強颱路徑竟然接連穿過兩座浮標,浮標亦耐住17級的強風肆虐而堅守崗位;(二)棄傳統太陽能電極板供電,改以省電智慧型電路設計,浮標得以掛載更多的海、氣象探針,也能透過銥衛星通訊每18分鐘回傳一次空前大量的海面和水下的實測數據,在台大海洋所網頁上即時公開展示資料圖像,供大眾查詢;(三)NTU2浮標記錄到颱風中心附近氣壓小於900百帕,強風造成海洋上層150公尺厚的水體混合均勻,連同海流速度、溫度、鹽度之即時測量,在颱風海洋觀測歷史裡相當罕見。

「觀天測海、面戰颱風」研究計畫,透過自行整合的海氣象觀測浮標系統,已捕捉到5個颱風暴風圈內的海、氣象資料。(歸鴻亭攝影)
 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團對未來目標,是逐步於西太平洋及南海設置浮標觀測網絡,因為台灣的技術高又有地理上的方便性,對於颱風的觀測數據,可以更為準確,期望未來以海洋浮標觀測的技術,進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加入全球災防觀測體系,參與國際的災防事物。

 科技部常務次長陳德新強調,台大海洋研究團隊的觀測技術,不僅能觀測研究颱風與海洋間的關係,長期的觀測也能觀測到全球暖化、海洋暖化與酸化的速率。期望在未來可以積極的培養海洋科技的人才,將關鍵技術留在國內,促進產業升級,進而拓展國際。
頻道:資訊科技 分類:科技新知
專題:吳蕙宇 日期:2016/8/3 下午 08:34:12
關鍵字:氣象觀測,浮標,張明輝,颱風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吳蕙宇報導
吳蕙宇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整裝.待發" 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5 下午 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