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解開蜥蜴斷尾再生之謎 推估尾巴重生存活率較高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7/2/9 下午 05:09:09 / 生態環保

 蜥蜴在被人抓到之後很容易斷尾,這是大部分人對這種隱密的小動物共同的印象。

蜥蜴斷尾後,存活率將大幅減少3成,直到尾巴重生後才恢復到原本的存活率。(歸鴻亭攝影)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研究團隊,針對蜥蜴斷尾求生後,尾巴再生的現象進行研究,發現蜥蜴斷尾後,存活率將大幅減少3成,直到尾巴重生後才恢復到原本的存活率,顯示尾巴對蜥蜴的重要性,解開蜥蜴斷尾再生之謎。

 蜥蜴為何斷尾?林思民表示,但在野外的蜥蜴什麼時候尾巴會斷,又是什麼力量促使牠的尾巴長回來?這些問題一直沒有獲得很好的解答。翠斑草蜥是他在2008年發表的新種,全世界只分布在臺灣北部的縣市。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長期研究蜥蜴斷尾再生之影響。(歸鴻亭攝影)
 自從2006年開始,他與學生林展蔚在北海岸的金山地區長期追蹤蜥蜴族群的動態,透過針對每個月反覆調查樣區,追蹤每一隻蜥蜴在兩三年壽命之中的生老病死、成長狀況、以及斷尾情形,就猶如醫院的病歷表。

 翠斑草蜥喜歡棲息在開墾過後的草生地,雌蜥全身褐色,但是雄蜥在生殖季節會在體側出現金屬光澤的翠綠色斑點,成蜥的體長大約4至5公分,尾長是體長的兩倍半左右,尾部具有纏繞、抓握的能力,但是容易受到鳥禽等掠食者的攻擊而斷尾。林思民發現,斷掉的尾巴持續在地上翻滾扭動,一邊吸引掠食者的注意,而蜥蜴本尊則逃之夭夭;斷掉的部位會在幾個月之內重新長出新的尾巴,這根新尾巴雖然在功能上和外觀上都有些缺陷,卻也聊勝於無。

這項研究論文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歸鴻亭攝影)
 林思民利用中華鳥會從1970年代開始累積國內賞鳥人回傳的賞鳥紀錄,40多年來累積的資料量已經接近200萬筆,請求中華鳥會洪貫捷調閱鳥類資料庫,鎖定北臺灣賞鳥人觀察到的紅尾伯勞、紅隼、黃頭鷺和大捲尾這4種鳥,再將數萬筆的蜥蜴生死狀和鳥類紀錄相結合,並利用高速電腦進行運算。

 研究團隊發現,草蜥斷尾的比例與「前一個月」紅尾伯勞和紅隼的數量呈正相關,而草蜥的死亡率則與「下一個月」牛背鷺的數量呈正相關。代表尾巴受到攻擊消失的個體,牠們下個月的存活率會比尾巴完整的個體低了一大截。例如繁殖期間的雄蜥蜴,失去尾巴之後的存活率可能下降30%;但是一旦尾巴生長完全之後,這個損失就會被抵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部分斷尾的蜥蜴,即使耗費巨大的能量,也會拚著老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重新再生出尾巴。

 利用中華鳥會的長期資料庫解開蜥蜴斷尾的謎團,這項研究論文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B)。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生態環保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17/2/9 下午 05:09:09
關鍵字:蜥蜴,師範大學,生命科學,林思民,翠斑草蜥,紅尾伯勞,紅隼,牛背鷺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鍾經新續任理事長
文化藝術 2024/11/17 下午 07:55:52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鍾經新續任理事長
文化藝術 2024/11/17 下午 07:55:52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