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戀花恰恰恰" 楊麗玲創作萬華在地故事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1/9/5 下午 11:00:28 / 經史子集
台灣近年本土化當道,年輕一代的小說家使用台語來創作的愈來愈多,但如何使用原來中文漢字來表達地方方言,不會因地域限制而讓讀這閱讀時會「霧煞煞」,則考驗寫作者的功力。
|
作家楊麗玲說明創作《艋舺戀花恰恰恰》的背景。(歸鴻亭攝影) |
以台北萬華地區為小說背景發展出來的小說《艋舺戀花恰恰恰》,今日在剝皮寮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舉辦新書發表會,從小在艋舺長大的作家楊麗玲表示,電影《艋舺》是講述男人與兄弟間的義氣來傳達艋舺的形象,她卻試圖以女性的視角,透過風月女子與黑道角頭,鋪陳她眼中的百年萬華風貌,利用這部18萬字的小說形塑出她對艋舺的情感記憶。
楊麗玲說,太多人對萬華一帶的印象就是打打殺殺的黑社會兄弟存在的底層印象,但對她來說,那些兄弟同樣會很孝順父母、疼愛親人,也對朋友更重情義,她以大目坤仔生活在廣州街一帶的環境生存的小人物來鋪陳曾經在她生命中接觸過的槍擊要犯、風月女子故事。
|
台語演詩家趙天福吟誦《艋舺戀花恰恰恰》裡的片斷。(歸鴻亭攝影) |
她強調,這部小說的主角其實都曾生活在萬華一帶,但在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並未真正在故事中出現,他想嘗試當讀者閱讀到正要進入狀況時卻把故事切掉的模式,期望讀者注意當創作者使用文字來關切街頭巷尾的小人物,會傳達出與歷史真相連結的感受。
楊麗玲1963年出生於艋舺,自認能寫但拙於言詞,作過廣告公司文案、電影企劃、報社記者,近年開設工作室,一邊接案,一邊創作,累積有《愛染》、《戲金戲土》等長篇小說。
會中台語演詩家趙天福吟誦《艋舺戀花恰恰恰》裡的片斷,並由林仲傑、尤麗鈴、李高昌表演台語演唱,讓這部企圖以台灣母語融在文字裡的鄉土作品鮮活在本土讀者的印象裡。
《艋舺戀花恰恰恰》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九歌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