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苗族銀飾技藝 王國春擔負振興非遺技藝傳承任務
臺灣畫家貴州文化旅遊交流報導之六
新網記者麻念台貴州丹寨特稿
2017/4/26 下午 10:19:50 / 寰宇遊蹤
對貴州來說,除蠟染工藝非遺文化吸引遊客,在中國西南地區苗族另一項重要技藝,是銀飾。
|
丹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銀飾代表傳承人王國春與他的門市據點。(歸鴻亭攝影) |
苗族是最愛銀飾的民族,使用銀的觀念是審美、避邪與炫富。貴州中國國際旅行社導遊唐厚元介紹歷史上苗族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部落首領蚩尤的後裔,相傳戰神蚩尤曾大勝炎帝,炎帝求助黃帝組成聯軍戰於涿鹿,蚩尤落敗部落族人四散,部份不願歸化降伏的族人往南遷移,漂泊不定,最後到達南疆定居,但仍習慣把所有的財物隨身攜帶,因此都將價值較高的銀子打造成飾品穿戴在身上。
|
王國春(中)陪同貴州旅遊協會會會長傅迎春(右)參觀國春銀飾公司展示間。(歸鴻亭攝影) |
傳到現在,銀飾主要是用來裝飾未婚女性,每逢節日苗族女性的頭上、頸上、胸前、後背都戴滿了銀飾品,婚嫁之日銀飾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裝飾品,誰的身上銀飾愈多代表愈富有,有銀冠、銀衣、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還有項圈、戒指、銀梳、銀簪,都是手工製作,加加甚至重達2、30公斤也不足為奇。唐厚元認為,這種苗家獨有的「銀飾文化」也造就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具有民族象徵的裝飾品。
|
國春銀飾公司各種銀飾商品琳瑯滿目。(歸鴻亭攝影) |
貴州旅遊協會會會長傅迎春特別介紹,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今年貴州省完成長達5年的首屆民族民間工藝大師評選工作,選出包括蠟染、建築、銀飾、刺繡、剪紙、製茶等工藝精湛、德藝雙馨的貴州民族工藝大師122名,其中民族銀飾類15名,其中丹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銀飾代表傳承人王國春,是該地銀飾製作技能保存與發展的重要希望。
|
王國春傳承的銀匠世家事業,已成為貴州非遺技藝傳承任務企業。(歸鴻亭攝影) |
傅迎春讓臺灣藝術家到王國春的國春銀飾公司參觀,這家從設計,打板,鍛造,組裝,拋光,展示一條龍經營銀飾生意的事業,是王國春2011年4月創建,雖然廠房看來狹窄簡陋,甚至焊接工人都沒有使用防護護目鏡,長期工作可能會有眼睛的職業傷害,但網路上卻擁有極為專業功能齊全的官方網站;看得出在貴州偏鄉,當地企業開始努力翻轉,走向現代化的過程。
|
銀飾焊接工人使用焊槍作業,不時火光閃爍,卻沒有護目裝備。(歸鴻亭攝影) |
王國春說,苗族銀飾製作技藝歷史悠久,他出生在銀匠世家,12歲就跟隨父親學藝,這是家族第6代銀飾傳承的工作,算算接觸銀飾近30年,這已經不完全是個事業,也已經成為一個擁有維護保存這項傳統技藝使命的傳承人,除了維持自己產品大到10來公斤的藝術品,小到只有幾公克的裝飾品,產品類別達30多種的銀飾企業,也會每年到農村教授子弟技能培訓家鄉的民族文化,最近還被黔東南職業技術學院聘請為專業課授課老師,帶領學生參與學習非遺技藝。
|
銀飾製作工序繁複,大都靠手工製作。(歸鴻亭攝影) |
在貴州的銀飾事業日漸走向旅遊商業化,王國春指出,真正的銀飾為競爭旅遊商品,要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銀絲,然後利用壓平、簪刻、鏤空、繞死、點珠等工序,最後再焊接編織成形,材料與人工有一定的成本;現在許多旅遊商店銀飾用的是鋅白銅的鍍銀產品,價格非常便宜,淘寶一件需要幾百片銀花手工編製並焊接的雕琢精美銀頭飾,標價不過幾十塊人民幣,如何讓這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能夠繼續傳承正統價值而不會式微,會是將來的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
一件銀飾不僅傳承民族文化,也能成為求職技能。(歸鴻亭攝影) |
王國春贈送台灣藝術家一件「鳳回頭」銀飾,看來高雅精緻,唐厚元說明這產品有段感人故事,湘西山裡一位清貧鄉下人愛上蘇州城裡出身名門的富貴人家小姐,寫了4年情書一直得不到佳人青睞,連一封都沒回過,但他仍契而不捨,終於讓美人「鳳回頭」接受並且共結連理,這是寫作《邊城》的名小說家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轟動文壇的真實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