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編舞家陶冶"陶身體劇場"黑白孿生雙舞作登場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7/6/6 下午 08:49:04 / 文化藝術
現年32歲的中國大陸編舞家陶冶將於6月9至11日將在淡水雲門劇場演出舞蹈作品《6》及《7》。
|
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介紹舞蹈作品《6》及《7》。(歸鴻亭攝影) |
27歲登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以簡潔、冥想的肢體美學受到國際舞壇矚目,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評選為全球唯6新浪潮藝術家的中國大陸編舞家陶冶,作品都跟數字有關,去年來台演出《8》,他表示,這三部曲是探索脊椎的運動方式,也是減法的過程,捨去手和腳的舞動,專注在脊椎的傳動方式,更能展現人體與天地的連接,進而讓內在的心靈能量湧現。
他說,《6》及《7》被稱為黑白孿生雙舞作,分別由6位和7位舞者呈現出兩條黑白不同的直線佇列。作品《6》陶冶要舞者忘記手的存在,以脊柱為樞紐,回歸到「動」最原始的驅力,透過旋扭、折疊脊柱,展現了空間的多元層次。力道由內而外,從脊柱到肢體,乃至末梢的肌肉。在此過程中,尋常的肢體動作化為最凝練的舞動,意義得以完足。《7》則乾脆連音樂也不給了,希望以舞蹈回歸肢體的方式,讓觀眾看見舞者們肢體的極限之美,整個作品是陶冶多年來對二元性與「聲形」訓練的體會,專注研磨吐與納、內與外、虛與實,讓舞者發出聲音,寓聲於動。
2008年創立陶身體劇場,擔任藝術總監的陶冶指出,創團9年已經在5大洲40多個國家演出,作品用數字系列並以舞者人數命名,是為減去大家對舞作的過多解讀,希望觀眾直視肢體本質,以自身感受詮釋舞作、賦予作品更多想像空間。
至於為何沒有「1」,陶冶解釋,當初第1部作品定名是《重3》,沒有用「1」是保留對自己創作的提問,讓自己不斷追尋唯一的存在。他承認自己的作品不會站在觀眾的角度考慮,總難討好觀眾,去蕪存菁後的肢體語言則有點艱澀,但舞蹈從來就不是讓觀眾理解讀懂的東西,舞蹈的美不應侷限於一種審美語言,所以也不希望觀眾抱著欣賞一場美感視覺的心態來看他的作品。
|
陶冶與其妻段妮合影。(歸鴻亭攝影) |
陶冶強調,他創作的作品基本上都有關聯,今年要開始創作《9》,但他的思想已經到了《14》,身體的狀態是無法趕上心靈的發展的,創作是一輩子的事,但年歲漸長身體是否可以配合則是瓶頸,創作最大的挑戰是必須去對抗身體的衰老。
他特別介紹之前任職英國阿客朗汗舞團的妻子段妮,認為她舞蹈身體表現亦剛亦柔、能快能慢,就像萬花筒,就是他創團、編舞的動力來源,永遠是他創作的謬思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