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揭開放射性骨壞死面紗 頭頸癌患者放射治療避免復發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7/8/22 下午 02:53:47 / 醫療保健

 55歲的台商周先生,有嚴重的牙周病,因為長年在大陸打拚事業,工作應酬菸酒不離身,沒有好好接受治療,到林口長庚醫院就醫時才發現口腔癌已合併淋巴結轉移,醫生建議手術切除腫瘤後還需進行放射治療才能避免癌症復發。

林口長庚醫院牙科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意方說明頭頸部癌症是台灣10大常見癌症的第5名。(歸鴻亭攝影)
 周先生的一位朋友剛好也是口腔癌患者,之前因為接受放射治療而出現口乾及味覺改變等症狀,還因黏膜潰瘍疼痛不已變得很不愛刷牙,導致滿口嚴重蛀牙甚至牙齒搖搖欲墜。幾個月後因嚴重口臭就醫,卻被診斷罹患了下顎骨放射性骨壞死。經過藥物治療無效後又進行了多次的清創手術刮除壞死的骨頭組織。雖然保住了性命,卻犧牲牙齒跟半邊的下顎骨,致臉部外觀嚴重變形及完全失去咀嚼能力,只能靠鼻胃管灌食,大幅降低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醫院牙科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意方表示,頭頸部癌症是台灣10大常見癌症的第5名,特別是口腔癌,好發於青壯年男性,根據國民健康局近年統計,每10萬人口中有65人會發生,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放射線治療是頭頸癌很普及的治療方式,雖然目前已將輻射劑量儘量局限在腫瘤的體積範圍內,但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仍無法免於放射線傷害,可能因為缺氧、骨頭外露,而造成上、下頜骨的缺血性壞死。

 放射性骨壞死常見的症狀有惡臭、嗅覺及味覺的改變、口齒不清、瘻管、骨折、牙關緊閉、咀嚼和吞嚥困難,甚至造成續發性的感染,這些症狀出現的機會和放射治療的劑量有很大的關係。此外唾液腺細胞一旦遭受放射線破壞,會引發口乾的問題,進一步導致口腔環境的改變,使齲齒、牙周病與口腔黏膜炎等問題接踵而來。所以臨床上放射治療前口腔的檢查與預防性治療相當重要,藉由洗牙或塗氟等預防性治療,減少放射治療期間口腔感染的機率與放射線治療所帶來的口腔併發症。

黃意方解釋口腔癌每10萬人口中有65人會發生,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歸鴻亭攝影)
 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接受放射治療後的頭頸癌患者有高達30%的比例發生放射性骨壞死。黃意方指出,病情輕微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療或局部清創,但由於骨壞死病灶發生的初期並沒有明顯疼痛的症狀,臨床上很難被察覺,通常因繼發性細菌感染出現嚴重惡臭時才被診斷出。此時往往病情嚴重,無法藉由藥物治療而痊癒,必須採用外科手術廣泛切除壞死的部位並配合血管重建,患者會因而失去咀嚼能力,甚至誘發敗血症導致死亡。因此臨床上對於放射性骨壞死的預防及治療,是目前醫界的一大挑戰與極度被重視的課題。

 周先生因為朋友的遭遇,想到自己也將變成那樣,心情沮喪到谷底,但在本院頭頸癌醫療團隊的完善治療計畫下,周先生先在一般牙科接受癌症治療前的口腔檢查及一系列預防性措施,再進入癌症治療療程。目前療程均已順利完成且復原情況相當良好,不但沒有癌症復發的跡象,也未發生像放射性齲齒、牙周病或上、下顎骨放射性骨壞死等嚴重的併發症。

黃意方建議手術切除腫瘤後還需進行放射治療才能避免癌症復發。(歸鴻亭攝影)
 黃意方帶領的口腔重建團隊近年來致力於顎骨壞死與癌症治療後口腔重建的相關研究與治療,已獲致豐碩的研究成果及極佳的病人滿意度,今年再針對預防性牙科治療與放射性骨壞死之間的關係進行一系列探討,利用健保資料庫搜尋2000-2005年共22,736名頭頸癌新確診病例,並持續追蹤至2011年。結果發現,頭頸癌患者如果在做放射治療前,先接受洗牙與塗氟的預防性牙科照護,能降低13%到45%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率;但是口腔癌患者若於施行放射治療前兩週內接受洗牙或拔牙,其發生放射性骨壞死的機會反而會提高28%。此項前瞻性的發現已刋登於2017年5月國際牙醫學研究頂尖期刊《牙醫學研究》(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頻道:養生健康 分類:醫療保健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17/8/22 下午 02:53:47
關鍵字:頭頸癌,放射治療,口腔癌,長庚,黃意方,齲齒,、牙周病,口腔黏膜炎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