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長陳良基宣布 將推動4年40億"國際產學聯盟"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7/9/18 下午 07:57:34 / 電子政府
為讓國內大學與世界一流企業充分合作,科技部今日宣布,最近兩年將投入6.5億元,推動「國際產學聯盟」(Global research & industry alliance, GloRIA),藉由大學與國內外企業的合作,預計未來4年帶動40億元產業研發經費投入學界,同時培育4,000位人才。
|
科技部長陳良基宣布,最近兩年將投入6.5億元,推動「國際產學聯盟」,預計未來4年帶動40億元產業研發經費投入學界。(歸鴻亭攝影) |
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該部預期未來4年內吸引200家以上國內外企業參與,導入產業的資源至學界,在各領域中打造創新生態圈,讓學術研究達到加乘效果,並走出象牙塔,創造社會效益及產業價值。
陳良基說,希望國內大學能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柏克萊、史丹佛等頂尖大學,業界都將研發中心設在大學裡,大學研發能量投入解決業界實際問題,因此科技部初期將拋磚引玉,用一點經費引導大學組成「國際產學聯盟」,學術研究要走出象牙塔,幫助產業創新發展。
他指出,目前已有公私立大學共16所,包括臺大、清大、交大、成大、中央、中興及北醫等,都提出國際產學聯盟申請,涉及領域包括AI、生技醫藥、金融科技、綠能科技、航太工程、智慧機械、半導體、新農業等領域提出申請,預計於9月底公布獲得科技部核定補助的聯盟名單。
|
陳良基希望用一點經費引導大學組成「國際產學聯盟」,學術研究要走出象牙塔,幫助產業創新發展。(歸鴻亭攝影) |
臺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說,臺灣產業發展目前出現缺人、缺錢等多種困境,藉由推動「國際產學聯盟」,讓國內學界和國內外產業界更緊密結合,可讓人才和技術問題得到很大進展。
臺灣IBM公司總經理高璐華表示,他們現在跟淡江大學專門發展智慧機器人的實驗室合作,培養AI人才;未來,透過「國際產學聯盟」的推動,臺灣IBM將跟國內更多大學合作。
科技部表示,「國際產學聯盟」的成立,就是希望大學的研究方向及能量,能呼應市場的真實需求,經由國內外企業不同的交流合作,慢慢形成一個科技創新的生態圈。
在這個生態圈中,讓臺灣學界和國內外產業巨人站在一起思考,並且藉由國內外產業資源的挹注,讓我們的學術研究獲得更多的能量進而達到加乘的效果。為整個過程可以分成3D1C四個階段:首先是Discovery-企業帶來國際最新的市場需求與趨勢,讓學界探索方向更貼近市場需求;第二是Development-透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讓學界了解業界的運作方式,並針對業界需求進行研發,讓學生提早接觸產業運作模式,不需畢業後再重新摸索;第三是Delivery-經過實做演練可以激發創新創業的能量,刺激學生創業並再加入生態圈中;最後則是Commercialization-針對市場需求,將研發技術進行商品化,創造研究成果的最大貢獻給社會。
|
「國際產學聯盟」的推動,希望讓臺灣學術研究方向在源頭就進行改變,打底基礎研究並創造科研的新價值。(歸鴻亭攝影) |
而「國際產學聯盟」的推動,結合政策上的支持,例如科技基本法的修訂提高學研機構技術移轉的意願及效益,科技部將用更積極的作法,讓臺灣學術研究方向在源頭就進行改變,打底基礎研究並創造科研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