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將休館1年 進行34年來大規模修繕
廣場展演推廣活動不斷電 "美術館的再想像"無限續航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7/9/25 下午 10:12:33 / 文化藝術
台北市立美術館即將於今年10月11日起至2018年夏末,暫停館舍空間服務,進行空調修繕、展場改善,以及內部軟體提升更新等重大工程,修繕費用耗資1億3,000萬,是北美館1983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全館性修繕工程,目前全館免票入場。
|
台北市立美術館即將於今年10月11日起至2018年夏末,暫停館舍空間服務,該館館長穿著印有「藝術家不在家」圍兜,宣布廣場活動不間斷。(歸鴻亭攝影) |
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館舍暫停開放期間,北美館廣場活動不間斷,持續提供民眾無縫接軌的優質藝文展演,整修期間戶外展演推廣活動仍不間斷,將透過參與和遊戲的形式,想像「美術館」的社會功能,實踐「文化大客廳」、「綜合劇場」的角色,啟動「美術館的再想像」。
林平說明,廣場接力第1棒為藝術家王文志《庇護所》大型竹編裝置,10月7日結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白晝之夜」活動,於廣場盛大開幕,並將在今年10月28日至11月19日,4個週末就地展開「《庇護所》舊衣募集計畫」,邀請民眾經由捐出與回贈的創作計畫,參與一系列和布件相關的體驗活動。《庇護所》帶來自然與社會意象,結合多元的藝術體驗,搭配廣場講座等系列活動,深度探討全球環境與難民議題,帶給市民朋友嶄新的廣場想像。
|
林平強調休館齊家將持續提供民眾無縫接軌的優質藝文展演。(歸鴻亭攝影) |
館內廣受大小朋友歡迎、大家熱烈參與北美館歷史時刻的互動裝置「時光膠囊」,接力第2棒,也將於10月中旬以3座移動式小攤車的方式,於廣場輕盈現身,成為「時光膠囊2.0」版。
還有特製的小攤車,乘載了美術館過去與現在的書冊、影像、聲音與館員小故事,一反機構為主導的記憶書寫,邀請民眾朋友寫下自己與美術館的相遇時刻。紙本記錄與影音交錯,讓34年厚重歷史在廣場輕移,小攤車作為「美術館再想像」的航站,讓民眾感知與思維馳騁,提筆為美術館即將的重生祝福與充電。
接下第3棒的是虛擬實境(VR)體驗作品《沙中的房間》,由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及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共同創作,甫獲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首次虛擬實境競賽片單元「最佳體驗大獎」(Best VR Experience),預計於11月中旬之後立即於北美館廣場的神秘貨櫃中展開,觀者置身於由象徵「記憶」的黑板築起的虛幻世界,探索文字、符號、聲音與記憶的關聯。
|
林平歡迎大家熱烈參與北美館歷史時刻的互動裝置「時光膠囊」留言活動。(歸鴻亭攝影) |
另外,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與文化局合作的「育藝深遠-藝術欣賞啟蒙專案」,在美術館展覽空間休眠期間,轉型推出「藝術不在家」106學年限定版專案計畫。由北美館長期深耕兒童藝術教育的專業人員,透過深入淺出、活潑有趣的實作、引導等互動模式,以移動教室的方式前進校園,針對臺北市國小三年級學童,以另類課程刺激小小觀眾美學創造力,讓藝術枝芽慢慢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