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屏東霧台大武部落 重產小米紅藜大武森雞山當歸香菇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7/12/4 下午 06:36:49 / 產業經濟

 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合作,深耕台24線的原鄉部落,已有10年之久,也以此作為原鄉部落推動的里山倡議的示範案例,以原住民傳統知識結合現代科研技術,透過跨專業領域、跨產官學界合作,發展山林間的循環經濟。

屏東霧台大武部落透過跨專業領域、跨產官學界合作發展山林間的循環經濟。(歸鴻亭攝影)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推展原鄉部落里山倡議長達8年的時間,以屏東霧台鄉的大武部落為例,莫拉克災後,產官學協助部落復耕小米、紅藜,也因此復育保種的小米品系達到21種;引進中興大學保種35年的「紅羽土雞」;林下栽培山當歸,也因此讓大武森雞、山當歸、紅藜桿太空包養菇等成為大武部落循環經濟的3大支柱,藉由展現部落自然人文的生態旅遊做串聯,具體實踐產業六級化的「部落的里山新經濟」。

林務局長林華慶說明在大武部落推展原鄉部落里山倡議的成果。(歸鴻亭攝影)
 林華慶說,在發展的過程中,為確保了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在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等人的長期陪伴之下,大武部落沒有被擊倒,而是回到部落發展里山新經濟,林務局希望這種模式未來可以推展到其他原鄉部落,讓原民可以重新找回過去跟山林之間的親密關係。

大武部落魯凱族人演唱古謠。(歸鴻亭攝影)
 霧台鄉鄉長杜正吉說明,小米、紅藜是部落傳統作物,要復耕這些作物對於當地的居民來說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他們著手種植傳統作物,在道路中斷時可作為備用糧食。經過族人的努力,部落自行復育保種的小米達到21種品系,經過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彭玉花積極引入資源,在部落原有基礎上引進專業技術協力和團隊陪伴,展開他們的重建之路。

大武部落的小米、紅藜、大武森雞、山當歸與香菇。(歸鴻亭攝影)
 大武部落成功培育出自由奔跑的健康大武森雞,養殖過程回歸傳統農村模式,讓雞不再是以飼料作為主食,而是讓雞食用草、蟲子、種子等食物,而雞屎則可以拿去作為堆肥,種植部落的傳統作物。另外,用過去山上常見植物山當歸,發展林下栽培,進行系統化栽種,目前已經推出山當歸茶包、藥膳包產品,平日的栽種過程,也使用山當歸的莖葉做為大武森雞飼料來源之一。

林務局希望可以把大武部落的經驗推展到其他原鄉部落。(歸鴻亭攝影)
 霧台鄉過去也曾是香菇產地,但因段木來源日漸減少而式微,目前以部落最常種植的在地作物紅藜收成後的莖桿,取代木屑作為介質來源,經過兩年研發,做出獨特的紅藜桿太空包。部落紅藜收成後,遺留下的廢棄紅藜桿透過專業技術製成菇包後,可進行蕈菇栽培,蕈菇收成後這些介質也可以回歸田間成為肥料,是循環經濟最佳示範。

 小米、紅藜、大武森雞、山當歸與香菇等,這些產品為大武部落建構自給自足的生活環境,林務局表示,希望可以把大武部落的經驗推展到其他原鄉部落,運用在的智慧與文化,兼顧生態與生計是現在的重要議題。
頻道:數位傳播 分類:產業經濟
專題:歸鴻亭 日期:2017/12/4 下午 06:36:49
關鍵字:屏東,霧台,大武部落,小米,紅藜,大武森雞,山當歸,香菇,林華慶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整裝.待發" 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5 下午 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