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文彬攜手NSO 演繹柴科夫斯基"柴5"及其他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8/3/1 下午 06:18:00 / 文化藝術
柴科夫斯基在創作出題獻給他的贊助者梅克夫人的《第4號交響曲》,接著雖然有一首未列入編號較不知名的《曼費德交響曲》,直到11年之後才寫出在命運中掙扎的《第5號交響曲》,對柴可夫斯基來說,是歷經許多磨難極度受命運壓迫的一年,也比起5年後生命結束前才完成最有名的《第6號交響曲─悲愴》,組成他最後的3部經典交響曲作品。
|
指揮家簡文彬介紹柴科夫斯基面臨親人生離死別、婚姻失敗等情緒時創作的《第5號交響曲》。(歸鴻亭攝影) |
國家交響樂團(NSO)3月3日《名曲系列:簡文彬與柴5》是指揮家簡文彬「首度」演繹柴科夫斯基《第5號交響曲》,他說,2001年他上任NSO音樂總監首場音樂會,演出《第4號交響曲》,2007年卸任NSO音樂總監後,以客席指揮身份演出的首場音樂會則是《第6號交響曲》。「過去任樂團音樂總監都必須儘量禮讓客席指揮的選曲,這首是柴科夫斯基頗著名的交響曲,所以總輪不到他指揮,這次有機會剛好完成與柴科夫斯基最後3首交響曲的緣份。」
|
法國小提琴家馬克‧布許科夫演奏神情。(歸鴻亭攝影) |
簡文彬還這次另安排首次與NSO合作的法國小提琴家馬克‧布許科夫(Marc Bouchkov),攜手演繹斯特拉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簡文彬讚譽其為「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隨時都看到他在練琴,但是演奏時如天馬行空,非常流暢。」
斯特拉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帶有古典樂派格律又充滿現代簡明聲響的協奏曲,獨特之處在於第1樂章使用巴洛克時期的「觸技曲」,隱含了碰觸、嘗試的意思,一直都是小提琴的熱門曲目。
|
作曲家顏名秀說明應原民會邀請所創作的《祭歌:母親、父親》意義。(歸鴻亭攝影) |
最值得推薦的是原住民族委員會之「山海琴原Senay委創計畫」邀請所創作,以原住民古謠為題材創作的《祭歌:母親、父親》首次登台演出。簡文彬說明,《祭歌:母親、父親》是臺灣作曲家顏名秀應原住民族委員會邀請所創作,取材自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的同名古曲,原曲的旋律被解構成許多小片段,經由反覆、模仿、移位、轉化等手法,交織成為熱情奔放的樂曲。
顏名秀介紹「山海琴原Senay委創計畫」共有13位臺灣作曲家投入,從原住民族16族之素材編創了16首短篇曲及1首長組曲,並完成總譜出版及錄音,業己寄送歐美、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等各大交響樂團及業界人士手中,獲得不少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