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明短篇劇場"親愛的人生" 以電影手法編導舞台劇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8/3/22 下午 08:03:03 / 文化藝術
2018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23日將推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親愛的人生》,導演王嘉明以短篇的敘事方式,呈現〈刺青〉、〈附身〉、〈埤塘〉、〈記憶〉4段演出,嘗試30分鐘內說完一個故事。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推出《親愛的人生》。(歸鴻亭攝影) |
王嘉明表示,看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親愛的人生》這書名時,激起強烈的好奇,閱讀她眾多短篇小說的過程,啟發了許多劇場可能的思考。他原本曾想要把這些短篇直接轉化為劇場,但加拿大籍的艾莉絲‧孟若書中所描述的產業、植物、氣候、歷史、語言、情感狀態等,與台灣太不相同,所以為了讓演出更貼近台灣觀眾,決定重新編寫劇本,雖然不是將她的小說改編,但以她的寫作風格做為靈感來源,挑戰在舞台上,每30分鐘解開一個人生迷團。
|
《親愛的人生》分成4短,每段只有30分鐘。(歸鴻亭攝影) |
《親愛的人生》故事背景設定在桃園,王嘉明說,桃園有許多族群、地形特色,雖然距離台北很近,但有很多人都對桃園不是很熟悉,希望透過這個設定,表現出人生中那種曖昧,對於很多事物又近又遠的感受。4段故事融合了台灣在地的生活經驗,〈刺青〉描寫一名中年的清潔婦,用一針針形成的刺青圖案刻下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跟灑脫;〈附身〉中癌症婦人的治療過程,融合了台灣廟中的乩童與桌頭的驅邪淨身體驗;〈埤塘〉訴說感情生疏的姊妹,因為一通電話再次被命運的手綁在一起,而「埤塘」就是池塘,是桃園相當特殊的景觀特色,區域內共有1萬個大大小小的埤塘;〈記憶〉中歷經3任丈夫的失智母親,女兒為她揭開遺失的歲月記憶,故事融入榮民、改嫁等片段。
|
《親愛的人生》的〈記憶〉片段。(歸鴻亭攝影) |
今日王嘉明將部分〈記憶〉展現給媒體,在頗以電影蒙太奇手法轉換時空拼貼剪輯,企圖呈現出視覺效果,並把艾莉絲.孟若作品以日常生活故事平舖直敘,但卻暗潮洶湧的特質,在半小時內表現生老病死的無常,也說明了生命的歡快和無奈。
王嘉明說明,這4段故事都有不同的設定,包含燈光、音樂、影像,甚至是字幕機的呈現方式都非常不一樣,等於這齣戲包含了4個製作,技術相當繁複,除了考驗人員之外,也同樣考驗演員,還有很多地方在嘗試修正。
〈記憶〉綵排的短短十來分鐘,的確發現還有許多瑕疵,諸如利用Spotlight聚光燈明暗來控制劇情,卻無法確實掌控節奏,已經轉換角色原來的燈光卻停留好幾秒才滅掉,整個氛圍就打了極大折扣,這種期盼利用燈光來取代電影場景可以後製剪輯讓時空背景輕易瞬間轉換效果的模式,顯然場控技術人員cue點尚未達到應有的默契。
|
自左至右為演員王琄、安原良、導演王嘉明、演員賴玟君。(歸鴻亭攝影) |
而既然在舞台正中央上方加入一個傳統LED跑馬字幕,但在王嘉明嘗試以電影跳接手法突然一干演員無預警以客語大聲對話的段落,卻完全沒有字幕,甚至連簡短說明也沒有,對聽不懂客家話的觀眾,真像無法習慣英文的欣賞者進入美國劇院觀賞田納斯‧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沒有字幕讓人無法瞭解劇情,而就算英文有點功力,看羅伯特‧鮑特(Robert Bolt)的純英國腔古典對白的《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Seasons),缺少即時翻譯字幕,也不一定完全聽懂體會亨利八世與湯瑪斯‧摩爾針鋒相對的經典台詞。
|
《親愛的人生》全體演員大合影。(歸鴻亭攝影) |
台灣劇場界一直缺乏完全原創劇本,充斥自認改編、嚴格來說甚至是某種程度抄襲創意的作品,連名稱都相同的《親愛的人生》,王嘉明強調靈感來自仍在世的現代女作家,但徹頭徹尾改寫為符合本土的劇情,比起林奕華拿中國幾部傳統名著來另類改編,搞掉4年精華檔期,是較具人性關懷的入世作品。影史上雖有不少3段式電影,王嘉明這部新作某個角度有點像韓國電影《我的愛》,透過「日全食」描寫4段感情;雖然音樂、燈光、演員對白及肢體節奏較為複雜,但明天就要在國家戲劇院正式演出,應該早已整排完成,卻還在調整修正,連給媒體看的一小段都仍有不少瑕疵,似乎有點要加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