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自願離家佔8成 家庭疏離為主因
新網記者吳思萍台北特稿
2011/9/26 下午 11:40:18 / 卓越菁英
陳秀蓮從小被領養,因為養女的自卑感使她與其他兄弟姊妹格格不入,在國小5、6年級時,她決定離家出走,所幸遇到好心人帶她回家,才免除可能的悲劇。
|
國小老師陳秀蓮以小時自身離家經歷,呼籲父母多關心子女,以免子女因家庭不和睦而離家。(歸鴻亭攝影) |
兒福聯盟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主任林武雄表示,兒少失蹤原因為「離家」的比例逐年升高,從1992年的27.2%上升至2010年的84.5%,現已成為兒少失蹤的最大主因。
林武雄指出,兒少「離家」大部份都與家庭不和睦有關,在搜尋實務中發現很多孩子的「離家」,常是跟朋友在外逗留超過回家時間,擔心被父母責備索性不回家, 過了一晚回家後,被父母修理的很慘,心裡就會有「早知道不回家」的心態,如此惡性循環,最後就變成真正離家的孩子。
他說,現在的青少年比較獨立,加上網路盛行,他們一旦遇到不順遂的事情或與家人有摩擦,便會離家出走投靠網友。大多數家長在經歷孩子多次離家後,較不願意重新報警協尋,造成孩子在外流連時間增加;林武雄呼籲父母不應放棄協尋,及早通報,有80%的尋獲成功機會尋獲的方式則是自行返家、家屬或親友尋獲、警察尋獲各佔了3成。
|
兒福聯盟表示,兒少失蹤原因為「離家」的比例逐年升高,從1992年的27.2%上升至2010年的84.5%,現已成為兒少失蹤的最大主因。(歸鴻亭攝影) |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調查發現,7至12歲和13至18歲失蹤地點以「住家及附近」比例最高,其次是「教育場所」,因青少年常在上學或返家途中自願離家,因此相較於幼童,青少年在教育場所失蹤的比例較高。
曾離家出走的陳秀蓮現已長大成人,已是2個孩子的母親,也成為一名國小老師,教育許多學生,撰寫文章分享自身離家經歷,她認為青少年正值青春期更容易敏感,常會因為一些小事,便懷疑父母不愛他們而離家,因此她呼籲父母需時常關心小孩的情緒。
若有失蹤兒家長需諮詢,或父母與孩子有溝通困難,兒福聯盟提供諮詢專線:0800-049-880,將有專業社工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