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藝術節 敘利亞"蘇菲旋轉舞"來台
新網記者吳思萍台北特稿
2011/9/29 下午 07:11:29 / 民俗古蹟
男舞者身穿黑白花紋的蓬蓬裙,在整首舞碼中不斷的旋轉,裙襬如花朵般綻放,藉由裙襬轉動來與神對話,搭配烏德琴、揚琴、笛子、杯狀鼓所演奏的阿拉伯古典音樂,這是敘利亞的《蘇菲旋轉舞》,這種表演在台灣十分少見,10月1日到10日在「2011亞太傳統藝術節」演出。
 |
敘利亞的《蘇菲旋轉舞》,男舞者身穿黑白花紋的蓬蓬裙,在整首舞碼中不斷的旋轉,裙襬如花朵般綻放,藉由裙襬轉動來與神對話。(歸鴻亭攝影) |
「2011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年已舉辦第10屆,共有6支國外團隊與4支台灣團隊,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演出,今天記者會上演出的是第一批來台團隊,包括印度行旅者樂舞團、敘利亞傳統樂舞團及馬來西亞沙巴樂舞團。
《蘇菲旋轉舞》由敘利亞傳統樂舞團演出,這支舞蹈最早源自土耳其,姿勢具有宗教意涵,右手向上,代表接受神的賜福;頭向右彎,表示放下小我,接受上天的安排;左手向下半垂,手掌向下,要將神的能量傳遞出來,他們認為在旋轉的時候,會呈現半昏迷狀態,這是他們認為與神最接近的時刻。
 |
身穿黑衣黑裙的女性舞者,衣裙綴滿大大小小的絢爛首飾,舞蹈動作結合印度傳統瑜珈律動,肢體表情嫵媚、奔放,被稱為卡必里亞舞蹈(Kalbelia),已於去年被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歸鴻亭攝影) |
而印度行旅者樂舞團來自拉賈斯坦地區,為吉普賽人發源地,他們邊舞邊唱,以印度提琴、手風琴、印度鼓、雙面鼓、雙管笛演奏,其中身穿黑衣黑裙的女性舞者,衣裙綴滿大大小小的絢爛首飾,舞蹈動作結合印度傳統瑜珈律動,肢體表情嫵媚、奔放,被稱為卡必里亞舞蹈(Kalbelia),已於去年被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來西亞沙巴樂舞團保存東馬地區傳統的庫林鐺樂隊演出,已在東馬的沙巴流傳200年,在結婚、喪儀、宗教節日伴奏,他們以大型銅鑼,依不同大小與厚薄掛在一根木桿上,以附有蜜蠟或橡皮的木棍來敲擊,發出不同高低音的聲響。
亞太藝術節參觀人次累計超過50萬,藉由舉辦國際文化性活動,讓亞太地區23個國家,超過120個藝術團體認識台灣。現場也有傳統手工藝攤位,如馬來西亞沙巴傳統手串珠工藝與印度拉賈斯坦的身體彩繪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