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崑曲舞踊三味線 國光劇團推出台日共製"繡襦夢"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8/8/7 下午 07:54:53 / 文化藝術
國光劇團與日本橫濱能樂堂籌劃3年的台日跨界合作計畫《繡襦夢》,已在6月份於日本橫濱、新潟、豐田3地巡演4場,故事以崑劇《繡襦記》為底,以「夢幻能」架構編作,結合了偶戲、日本謠歌等,打造一齣開創性的現代跨國戲曲,9月份將搬上台中與台北的鏡框式舞台上演。
|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介紹國光劇團與日本橫濱能樂堂籌劃3年的台日跨界合作計畫《繡襦夢》。(歸鴻亭攝影) |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介紹這齣由王嘉明導演、柯智豪擔任音樂統籌的《繡襦夢》,將崑曲與日本能劇舞踊、三味線相遇所激盪出前所未有的跨國文化新火花。舞台上演員唱著崑曲、舉手投足間卻流露出某些日本能劇演出才有的姿態,搭配崑曲音樂中還可聽見三味線獨特的聲線,但精彩演出的背後,其實歷經重重困難。
編劇王安祈表示,3年前日本橫濱能樂堂館長中村雅之提出邀請,希望與國光劇團合作,但由於能劇與崑曲文化截然不同也各有堅持,合作過程數度瀕臨破局邊緣,尤其是如何藉由一個故事串連起能劇與崑曲的可能性,更是難倒了她,幸好在戲劇顧問林于竝的協助下,終於從能劇的舞台形制,找到了敘事的架構。
|
《繡襦夢》編劇王安祈剛開始無法接受崑曲與日本能劇的結合。(歸鴻亭攝影) |
王安祈說,百戲之母的「崑」與具有同樣歷史背景的「能」,兩造相遇、崑曲不講究情節的高潮迭起,而是強調「情緒深掘、心靈書寫」,能劇則多描述「現世分離、怨靈回眸」,彼此的核心概念竟正好能相互呼應。《繡襦夢》便翻轉傳統的大團圓結局,透過「夢幻能」的敘事方式與思想情感,讓男主角鄭元和在垂暮之年回顧一生。旦角飾演的「繡襦」是鄭元和的愛侶李亞仙親手織成,因情感浸潤而有了生命,成為男主角回憶與想像的媒介。雖然兩位主角最後仍然分離,但心靈都得到些許安頓,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變成不一樣的自己。
擔任戲劇顧問的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于竝指出,崑曲與能劇各自擁有600年的歷史與嚴謹的表演內涵,兩者合作是高難度的挑戰。雙方從題材到合作模式都經過長久的溝通,最終決定以崑劇的表演為基礎,在能劇的舞台空間下,拆解歌舞伎的音樂元素,讓台日觀眾深入了解崑曲、舞踊與三味線所創作一齣全新的舞台作品。
|
台日跨界合作計畫《繡襦夢》9月份將搬上台中與台北的鏡框式舞台。(歸鴻亭攝影) |
《繡襦夢》選擇與能劇故事「松風」相呼應的中國古典故事「鄭元和與李亞仙」作為題材,由京崑小生溫宇航與旦角劉珈后主演,分3段故事,首先為唐文華與溫宇航演出的傳統崑曲《繡襦記・打子》,接著是藤間惠都子與水木佑歌主演的傳統舞踊《汐汲》,最後是新編的《繡襦夢》,由溫宇航與劉珈后擔綱主演,3段相互呼應,既能看到傳統崑曲、傳統能劇舞踊演出,也能欣賞到兩者激盪出的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