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首次公佈弱勢兒少10年生活趨勢調查報告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8/9/11 下午 07:35:45 / 公益慈善
家扶基金會「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是台灣第一個專以弱勢兒少為主軸的長期追蹤研究(Panel Study),今日首次公佈「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10年生活趨勢調查報告」,揭示弱勢兒少10年來的成長歷程所顯現問題。
|
家扶基金會「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首次公佈弱勢兒少10年生活趨勢調查報告。(歸鴻亭攝影) |
家扶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建置始於2008年,抽樣母體為2008年接受該會扶助之全省弱勢兒少共計42,167名,於2009年抽出5,593個有效樣本開始進行兩年一波的調查,於2017年止共5波調查數據。本次公佈「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10年生活趨勢調查報告」,樣本為這10年間完成5波調查訪問之688位家扶兒少,發現扶助兒少歷經10年成長歷程,在扶助的系統下雖能穩定生活與成長,但從動態分析中「營養不均」、「情緒困擾」、「職涯迷惘」3大問題卻在成長中漸趨顯現。
歷經10年調查,受家扶基金會扶助之弱勢兒少已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成長自立,並穩定基本生活需求,然依調查資料顯示,弱勢兒少仍有15.7%不吃早餐,且吃早餐及午餐比例均有減少趨勢。進一步分析,兒少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為「沒有習慣吃」,比例在2017年為54.2%較2009年顯著提升;兒少不吃午餐的主要原因為「為了省錢」,比例在2017年為66.7%,亦遠高於2009年。若輔以習慣吃宵夜的比例始終維持近2成,且身體質量指數(BMI)符合正常範圍雖有微幅提升,但稍重與肥胖的比例卻明顯上升,顯見弱勢兒少未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忽略需重視攝取營養所需,衍生營養不均衡問題已成為弱勢兒少的健康隱憂。
國民健康署前署長、現任國際健康促進聯盟執委邱淑媞指出,營養問題存在健康不平等的現象,並且社會弱勢者同時面臨營養不足與體重過重兩大威脅,呈現營養失衡兩頭燒的現象。其原因與健康條件有關,例如一般家庭的家長或許較有資訊及時間關注孩子的健康、有經濟能力負擔健康食材、花時間處理孩子的三餐問題、會留意孩子使用3C產品時間及安排身體活動等,然而弱勢家庭受限於現實壓力,對於飲食往往僅期待一家能夠溫飽,難以關注及做到飲食均衡、健康生活型態等面向,這也使得弱勢兒少除了面臨經濟條件上的不平等,其營養與健康也可能受到剝奪,形成在健康發展上也處於弱勢,不利於學習及工作上的競爭,且不同於過去營養不良是以體重過輕的形式表現,於現代可能以體重過重的新樣貌出現。
|
「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建置始於2008年,歷經10年調查,找出「營養不均」、「情緒困擾」、「職涯迷惘」3大問題。(歸鴻亭攝影) |
根據本次調查以簡式健康量表(BSRS-5)數據顯示,弱勢兒少仍有逾3成面臨情緒困擾,且高中職中高達6成比例更為明顯。而就原調查題組發現,兒少自覺反應有睡眠困擾、感覺緊張不安、容易苦惱或動怒等比例,在2017年皆較2009年上升。
寬心自在心理諮商所所長楊淑貞分享,弱勢兒童因環境不利的因素容易身處高壓的狀態,在成長過程較一般兒少容易產生情緒困擾,而情緒的困擾容易造成記憶力退化或與壓力惡性循環而影響其學習動機或學習成就,或因情緒不佳造成人際互動能力較差,造成自卑退縮,或因憤世忌俗而造成攻擊,或可能更廣泛性的造成能力較差,而造成生涯發展的不利,無法有好的生涯發展而落入貧窮的循環。
從家扶基金會社工服務實務中發現,多數弱勢兒少期待透過自身努力改變家中環境,與調查資料顯示弱勢兒少在「計畫日後工作」與「計畫改善日後水平」的比例提升相符,但進一步詢問兒少對於就業目標與規劃,無論是否受到環境與現況的限制,兒少「從事工作皆以待業中或不知道」在2017年比例皆較2015年高,顯見扶助兒少對於職涯漸趨迷惘、缺乏自信。
104人力銀行協理王榮春認為,弱勢並非等於劣勢,如對於改善貧窮現況所展現的積極性及不易被環境束縛,皆是實務工作所觀察到弱勢孩子邁向成功之利器,若社會能長期陪伴弱勢孩子探索潛能,並幫助其適性成長,便更能於人生舞台脫穎而出。如現行校園輔導室多以心理諮商為主,若能挹注職涯探索資源並與各教育系統合作,啟發並促進兒少及早思考職涯規劃、進而體驗職場瞭解工作真實樣貌,將有助於畢業後能穩定工作。
|
「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10年生活趨勢調查報告」,樣本為這10年間完成5波調查訪問之688位家扶兒少。(歸鴻亭攝影) |
何素秋總結說明,秉持為弱勢兒少與家庭之服務使命,68年來家扶致力改善貧困兒少與家庭處境。早期服務從關注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的基本問題,現在關切點在於能否帶給孩子更多可能的未來。歷經10年建置「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更加瞭解兒少的成長樣貌及生活動態,也是家扶基金會為貧窮研究之重要數據基礎。
「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十年生活趨勢調查報告」請至
「台灣家扶智庫」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