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林書民-從傳統走向未來數位新媒材藝術的狂想家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1/10/9 下午 08:50:08 / 科技新知

 將科技與藝術結合,會擦撞出什麼樣的火花?旅居美國紐約,任職紐約理工學院美術系研究所副教授的林書民,在本月14日開展的國科會「未來科技狂想曲」中展現他的世界。

國科會「未來科技狂想曲」策展人林書民說明策展需要有狂想的特質。(歸鴻亭攝影)
 當初選擇讀復興美工學美術,林書民說,家人還十分擔心未來能否溫飽,但他有能力成為高薪但不快樂的廣告公司總監,最後決定放棄到紐約當藝術家,一住就是15年,那時電腦科技剛剛萌芽,自己就如一個好奇寶寶般的學習,住的地方少說也有十幾國人種,從律師、工程師到水電工各階層,他參加了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300多會員每個月聚會一次,開始提供他走向數位新藝術環境的養份。

 林書民表示,很慶幸生存在數位剛開始的時代,讓他不再被框限在傳統的環境裡;數位改變是一個分水嶺,使他有機會接觸更廣闊的未來世界。這個年代的人有共同的壓力,會被龐大的新資訊追著跑,令他興奮的被求知慾追著跑,不斷刺激自己的不滿足感,使他每一段歷程都能產生新的DNA,也因此造就人生不必設限可以發展的新模式。

 他特別推崇文藝復興時期,那個年代對「完人」的養成教育,培養出如達芬奇擁有無窮的好奇與創意,造就同時是建築師、解剖學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用開放的心胸去看宇宙,而能建立起自己人生體系的天才。

 在從傳統過渡到嶄新媒材的衝突過程中,林書民舉出在紐約的經驗,當進入當代美術館欣賞如夏卡爾、畢卡索的大師作品後,走出來在53街看到滿街的街頭畫家的油畫,他們使用的媒材是相同的,但有的進入殿堂、有的還在擺地攤。這些讓他瞭解,只有在畫布上淬練出生命的才能進入歷史。

林書民接受《鳳凰網》獨家訪談,暢言學習數位藝術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歸鴻亭攝影)
 所以,林書民認為現在數位藝術開始發展,或許良莠不齊,但是百花齊放是好的競爭模式,當新媒材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時,時間會把不夠水準的過濾掉,優秀的將會進入文明;時間也會給新的媒材適當的定位,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價值會被客觀衡量,只有把人性置入的作品才會永恆。

 林書民指出,當他鑽入數位新藝術領域後,曾策畫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5年在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行的「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到2007年奧地利林茲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擔任策展人,一路走來,他發現自己喜歡策展的原因,就是樂於把可以作為借鏡的思維帶給觀眾,並讓他們咀嚼而有體悟。

 這次負責策展國科會的「未來科技狂想曲」特展,林書民視為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因為國科會擁有極多很好的資源,從許多的菜單裡找出宏觀的未來脈絡,自己都被逼著做了很多的功課,才嚴謹的選出適合展出的主題與內容,再將其視覺化,使觀眾能在觀展時不只是欣賞五光十色的炫目科技聲光,而是能讓觀眾想像未來世界的美好。

 因此林書民說,這個特展真的需要狂想的心態,不但製作團隊玩得很興奮,更要讓觀眾狂想得很High。

 以人性、智慧和永續三大理念發想的「未來科技狂想曲」特展,包含未來生活、未來教育、未來醫療和未來探索四大面向,將自本月14日到11月25日在中正紀念堂展出。
頻道:資訊科技 分類:科技新知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11/10/9 下午 08:50:08
關鍵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歷經20年 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再推"劈棺驚夢"
文化藝術 2024/4/30 下午 05:44:53
嶺南畫派宗師歐豪年辭世 享耆壽90歲
回憶紀念 2024/4/26 下午 05:15:09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歷經20年 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再推"劈棺驚夢"
文化藝術 2024/4/30 下午 05:44:53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2024年臺灣工藝獎"正式啟動徵件
文化藝術 2024/4/29 下午 02: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