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國立台灣美術館"後數位人類紀-國際科技藝術展"
以"人-自然-科技"關係體現數位世代人文意識觀察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9/3/7 下午 07:52:58 / 文化藝術

 國立臺灣美術館將於3月9日至6月16日,推出「後數位人類紀—國際科技藝術展」,以「後數位人類紀」為主題,由邱誌勇與尤里・勒赫(Iury Lech)兩位策展人共同合作擘劃,邀請台灣與西班牙兩國共12位新世代藝術創作者,以科技藝術創作,展現藝術家對當代數位世代中人文意識的深刻觀察。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林志明說明「後數位人類紀—國際科技藝術展」內容。(歸鴻亭攝影)
 國美館館長林志明表示,國美館推動數位藝術不遺餘力,歷年推出科技藝術大展如「形‧動-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萬無引力—英國FACT科技藝術交流展」、「定製真實:數位藝術之魅」等,均透過科技藝術探討社會議題。「後數位人類紀—國際科技藝術展」與西班牙馬德里現代數位科技影音藝術節(MADATAC)合作,邀請12位來自臺灣與西班牙兩國新世代的藝術創作者參展,以科技藝術為創作實踐的策略,也為數位藝術特展寫下新的一頁。

「後數位人類紀—國際科技藝術展」策展人邱誌勇強調該展著重於「後數位」與「人類紀」兩個概念。(歸鴻亭攝影)
 策展人邱誌勇指出,這次特展主要結合當代相當重要的「後數位」與「人類紀」兩個概念。前者所指的是在人與數位科技間關係快速變遷下的藝術創作,以及藝術如何更關切人類的生活情況;後者「人類紀」所代表的普遍人類化的世界,伴隨著現今數位時代的全面到來,使得人們的生活經驗藉由技術的改變已成為不同的景況,科技技術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環境之中,且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動、知覺與理解方式。「後數位人類紀」藉著這兩個核心概念,再細分為3個面向:科技逐漸取代人力、觀眾面對作品時的感知如何被轉化、以及如何面對轉化為數位的記憶。從藝術家們超越現實的作品中,透過多樣的互動性作品勾勒未來的樣貌,也藉此透露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相互轉變。

 本展受邀的12位藝術家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談論生活景況、探究自身與外在環境。另一方面,觀眾參與作品其中,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更引發觀眾對於世界的獨特理解。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如動態自造實驗室的〈流動〉、李炳曄的〈植物宇宙觀V.2〉與江振維的〈「行動」裝置〉,皆混合自然生態的力量與科技實驗的精神,創造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景緻,藉以呼喚對自然的尊重。另外,王新仁的〈明日的路徑〉以3D實景掃描與程式運算、王聖傑的〈聲物製造工廠〉透過3D列印及聲音視覺化的展現策略,以及西班牙藝術家涅維斯‧德‧拉‧富恩特的〈每逢週日及維多利亞女王壽辰暫不提供服務〉運用實體物質與虛擬真實景觀圖像,三者的作品皆共同展現被重新轉化的日常生活事物,藉此提問個人經驗中的記憶。

「後數位人類紀—國際科技藝術展」參展藝術家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這項展覽展出作品亦關切著如何激發觀眾的感知經驗,在數位的時代中,觀眾更能藉著介面、科技裝置與藝術貼近作品,並且在如臨其中的同時,被激盪出屬於自身對於科技的人文關懷。臺灣藝術家林書瑜的〈蝕〉,與西班牙藝術家尤里・勒赫(Iury Lech)〈影像運動學重製版〉、胡安・卡洛斯・桑切斯・杜克〈請觸摸雕塑!!〉、戴維・羅德里格斯・希梅諾〈移動N°2(安裝版本2)〉以及安娜・馬科斯+阿方索・比利亞努埃瓦〈CEP〔集體情緒感知〕_可觀測的現實_〉,均不約而同的探觸「身體」、「空間」、「影音」與「裝置」,及在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激盪,這些作品在不同科技媒材與藝術家的理念交織之下,也重新審視藝術如何以感性的方式產生出令觀眾認知世界的另一個途徑。

 「後數位人類紀—國際科技藝術展」亦將於3月9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於國美館演講廳舉行藝術家座談會,屆時策展人及藝術家將分享自身的創作理念與脈絡,歡迎於網路及現場報名參與。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歸鴻亭 日期:2019/3/7 下午 07:52:58
關鍵字:科技藝術,國美館,林志明,邱誌勇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