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南科考古館即將正式開館 共同見證5千年歷史


新網記者廖佩莘台北特稿
2019/10/15 下午 07:49:10 / 民俗古蹟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107年12月26日開始試營運,歷經9個多月後,本月19日將正式開館。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長華介紹南科出土的史前遺址。(歸鴻亭攝影)
 南科考古館座落於臺南科學園區,佔地2.44公頃,樓地板面積1萬9千平方米,歷經十多年的籌建,終於要正式開館與國人見面。史前館長王長華表示,台東史前館展示的是台灣各地的史前遺址,南科考古館展示的則是南科出土的史前遺址。南科園區具有全臺灣出土最多且跨越時間最長、考古文化相最完整的遺址文資特色,設有6大文化向展示區,開館後將展出首批500多件文物。

建築師姚仁喜(左)說明南科考古館設計理念。(歸鴻亭攝影)
 王長華指出,今日挑選4件珍藏具代表性文物搶先開箱曝光,「人面陶偶」距今1,800至1,300年前,為蔦松文化道爺遺址出土,陶偶的人面樣貌清楚,五官完整,背面可見髮辮,可能代表當時人的相貌;「碳化稻米」距今5,000至4,300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南關里東遺址出土,可能為台灣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顯示臺灣史前居民在5,000年前便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不再侷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玉管珠串」距今2,800至2,100年前,為大湖文化牛尿港遺址出土,由188顆管狀玉珠串成,做工精緻,管珠中央所穿的孔洞直徑不到0.3公分,顯示製作者的高超工藝技術;「魚耳石」距今5,000至4,300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大昌橋遺址出土,魚耳石為硬骨魚耳中的霰石結晶體,耳石上一圈圈的生長痕就像樹木的年輪,詳細紀錄了魚的年齡和生活環境資訊,可說是魚類的「智慧身分證」。

王長華介紹4件珍藏具代表性南科考古文物。(歸鴻亭攝影)
 負責南科考古館的建築師姚仁喜說明設計理念,建築設計以「下探、回溯、交織」緊扣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建築隱含著交錯的19度角的軸線關係,一是象徵考古方位,二是象徵現代都市的經緯關係,交織的軸線貫穿整個博物館,也存於外墻分隔縫隙中。

南科考古館本月19日將正式開館。(歸鴻亭攝影)
 姚仁喜表示,以劈裂面玄武岩石材為主建築外墻,大廳入口、時光隧道、兒童館則以玻璃帷幕為主要外觀,深色花崗石作為文化層大墻及建築外觀嵌縫處,整體外觀呈現極簡當代風格又含5,000年的深度。館內設有「考古密室」,可讓民眾觀看修復文物的過程。

 南科園區有1,034公頃,被發現超過60個遺址,挖掘出來的文物共為800萬件至1,000萬件,從5,000年前直到300年前,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是文化遺址密度分布最高、文化層面序最為完整的地區。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民俗古蹟
專題:廖佩莘 日期:2019/10/15 下午 07:49:10
關鍵字:南科考古館,臺南,王長華,姚仁喜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廖佩莘報導
廖佩莘報導列表
孩子的心視界 美力台灣3D行動車偏鄉巡演成果展
動漫同人 2019/10/15 下午 08:49:53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