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最後節目 結合雲門舞集陶身体劇場震撼登台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9/10/16 下午 09:04:09 / 文化藝術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在今年年底退休前,策劃自己最後的節目「雲門舞集 陶身体劇場」,上週結束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首演後,即將於17至19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4場票券皆已售完,下週至臺中國家歌劇院巡演。
|
自左至右為陶身体劇場、雲門下任藝術總監鄭宗龍與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歸鴻亭攝影) |
「雲門舞集 陶身体劇場」節目中,3位編舞家同台呈現新作,林懷民為即將退休的雲門資深舞者編作《秋水》,兩個舞團更是交換編舞家,雲門下任藝術總監鄭宗龍到北京為陶身体編創《乘法》,陶身體劇場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陶冶前往淡水為雲門編《12》。
促成這次合作契機的是於2017年的一次突發奇想。陶冶當時應邀率團來台演出,和鄭宗龍聊天時,邀請鄭宗龍為陶身体編舞,鄭宗龍也希望陶冶為雲門編舞。林懷民得知對話詢問二人意願後,認為這項合作可打破既定的舒適圈,新舞者能得到成長,就推動這項50人的大製作。
|
林懷民作品《秋水》是齣寧靜的舞。(歸鴻亭攝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享她最近的「焦慮」,「我最近就是接起電話,聽到雲門及陶身体,我就回『沒有票了,不用問!』」劉怡汝說,「感謝林懷民老師過去30年來挺著兩廳院,謝謝他把鄭宗龍帶進這個行業,帶來這麼好的作品,謝謝他把陶身体劇場帶到兩廳院。」
林懷民作品《秋水》是齣寧靜的舞,就如秋天小河安靜地流動。創作靈感源自他在某年在京都修學院離宮看見的一條小河,紅色的楓葉在平靜的秋水上浮動。回來後,他請攝影家張皓然到京都取景,舞作透過投影創造流水潺潺的天地,舞者緩步徘徊,擰身延展,美得令人屏息悸動。
林懷民表示,這將是雲門資深舞者周章佞、黃珮華、黃媺雅、楊儀君、蘇依屏最後一次與他合作,5位舞者整齣舞作都在台上。演完《秋水》,她們將告別雲門舞臺。
|
陶冶的作品不說故事,作品皆以舞者人數命名,《12》便是12位雲門舞者的獨舞。(歸鴻亭攝影) |
鄭宗龍的《乘法》在陶身体舞者已有的規範,注入自己的動作特色,創出新的風格,他與陶身体產生交融相乘的能量,就把舞叫作《乘法》。
《乘法》排練期間,鄭宗龍與陶身体舞者朝夕共處,深刻感受到這群年輕舞者對舞蹈的全神專注與凶狠拚勁。他走進每一位舞者的內心,根據不同的特質,引導舞者即興,深度挖掘舞者內在的能量,激發出極緻的狂野。
陶冶的作品不說故事,作品皆以舞者人數命名,透過舞者純淨的動作,在极簡的舞台與觀眾對話。由於大量的頭部動作,舞者有著利落的短髮。舞作《12》便是12位雲門舞者的獨舞。
|
鄭宗龍的舞作《乘法》。(歸鴻亭攝影) |
陶冶表示,《12》的靈感來自他在瑞典山頭看到的急速流動的雲。急速,但舞者不急走狂奔,卻是以圓的律動連爬帶滾,迴旋不已,起立只是為了再墜地,將身體部分的圓清楚被看見,呈現出失重感。陶冶要求舞者的身體內「要有內在的一根線相連,綿延不斷、如浪一波接一波,可以很慢,很快,很交纏,也很釋放。」雲門舞者透過陶身体的訓練,打開身體的意識,超越原有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