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找到顫抖症成因 小腦細胞蛋白減少致不正常共振造成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0/2/18 下午 06:18:05 / 醫療保健

 由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與美國哥大醫學中心醫師郭昇翰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找到原發性顫抖症的致病機轉,是因為人體小腦細胞中的GluRd2蛋白減少,導致小腦不正常共振而產生肢體顫抖症狀,該團隊更進而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小腦腦波檢測技術,可了解人體動作和腦部變化的關聯性。

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說明小腦細胞蛋白減少致不正常共振造成顫抖症。(歸鴻亭攝影)
 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表示,原發性顫抖症是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是以活動中的手抖、頭抖或聲音抖等顫抖症狀來表現。在成年人中,有超過4%的人有此一疾病,在老年人口中更佔了近20%。可惜的是,如此常見的疾病,在基因及血液診斷發達的時代,仍找不到致病機轉。病因不明,也是此一病徵被成為「原發性」顫抖症的原因。

 他說,在臨床治療上,目前顫抖症的藥物治療不佳,比較有效的治療必須以手術破壞大腦深處的細胞,或在腦部埋入電刺激器來治療。但即使手術治療一開始有效佳的療效,在數年之後療效也會慢慢減弱。

潘明楷表示,原發性顫抖症是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歸鴻亭攝影)
 在科技部「以疾病為導向之腦與心智科學專案研究計畫」(106-108)及「臺灣腦科技及國際躍升計畫」(108-110)對跨國、跨領域整合性研究的支持下,這個跨國合作團隊,找出第一個顫抖症的致病機轉。潘明楷指出,顫抖症病患的小腦細胞,其中控制神經連結的GluRδ2蛋白會減少,導致小腦神經纖維的過度增生,使得小腦細胞產生過強的連結,造成小腦神經的過度共振,進而產生顫抖症狀。

潘明楷介紹觀察到顫抖症特有的小腦結構及分子變化,找出顫抖症的神經迴路及共振異常的過程。(歸鴻亭攝影)
 除上述機轉之外,小腦神經的共振異常,更可成為檢測原發性顫抖症的第一個生物標記,幫助顫抖症的臨床診斷及藥物開發。潘明楷與郭昇翰結合哥大的完整腦庫、病理專長,及臺大的活體動物研究及先進光電技術,先在顫抖症病患腦庫的病理分析中,觀察到顫抖症特有的小腦結構及分子變化,並依此建立動物模式,以先進的活體小鼠小腦電生理及光遺傳學技術進行神經機轉的研究,找出顫抖症的神經迴路及共振異常,並進一步開發小腦腦波的臨床電生理新技術,真正在顫抖症病患上確認小腦共振異常。

找到原發性顫抖症的致病機轉的團隊合照。(歸鴻亭攝影)
 這項研究成果今年初發表在《轉譯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2(526), 2020 (IF:17.2)。已有美國及日本等數個國際藥廠,與此團隊合作,利用新開發的動物模式及小腦腦波新技術,進行顫抖症的藥物開發及試驗,並針於GluRδ2蛋白設計基因治療方法,逆轉GluRδ2蛋白的缺損。
頻道:養生健康 分類:醫療保健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20/2/18 下午 06:18:05
關鍵字:顫抖症,小腦,蛋白,共振,潘明楷,郭昇翰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舞蹈空間創團35週年 獻演"火鳥.春之祭"歡慶
文化藝術 2024/4/19 下午 07:15:49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舞蹈空間創團35週年 獻演"火鳥.春之祭"歡慶
文化藝術 2024/4/19 下午 07:15:49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 "整裝.待發"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9 下午 07:34:35
2024水果加工新趨勢 顛覆傳統農業想像
產業經濟 2024/4/19 下午 06: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