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頒發109年"表揚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0/2/21 下午 09:17:04 / 經史子集
教育部為推展本土語言,於96年12月14日訂定「表揚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團體及個人實施要點」,希望藉由表揚對於本土語言具有貢獻的團體或個人,拋磚引玉結合更多的力量,共同投入本土語言推展、保存工作。自97年至今,共有148位個人及35組團體獲獎,109年則有8位個人及2組團體獲獎,今日「世界母語日」進行表揚。
 |
自左至右為原民會副主委鍾興華、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與文化部人文出版司司長陳瑩芳。(歸鴻亭攝影) |
全臺首位運用社群媒體推廣本土語言獲百萬網友訂閱YouTuber的「蔡阿嘎」(本名蔡緯嘉),榮獲今年度貢獻獎表揚,用自己的母語拍攝各種生活化影片,獨具一格的互動方式,成功吸引年輕族群,並喚起大眾對母語的重視,為語言推動的強力傳播者。另外,《望春風》作詞人李臨秋之子―李修鑑,延續父親對臺灣文化及本土語言的熱情與執著,重現1930年代臺灣歌謠風華,更體現閩南語言文字的奧妙與典雅,獲得肯定。
被譽為「客家童書安徒生」的張捷明,大量創作兒少文學作品,以嶄新的風貌詮釋語言的多樣性,在教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客家》雜誌經理與編輯張義品,在77年「還我母語大遊行」期間扮演重要角色,並辦理「客家夏令營」大型活動,致力將文化種子散佈於社會各階層,該活動更被視為是復興客家文化的重要根基。
 |
閩南語傑出貢獻獎得主。(歸鴻亭攝影) |
目前臺灣邵族人口稀少,語言文化面臨極大的危機,簡史朗博士身為道地的漢人,憑著對於在地文史的研究熱忱,開始調查研究水沙連及伊達邵,對於語言保存與記錄工作的付出,功不可沒,進而獲得邵族女祭司所取的邵族名。賽德克族的詹素娥校長長期投入「臺灣原住民族語維基百科建置計畫」,並擔任賽德克族語言推動組織的主持人,積極培育族語復振人才、健全族語復振組織、營造族語生活環境及保存族語語料等,貢獻良多,備受肯定。
 |
客語傑出貢獻獎得主。(歸鴻亭攝影) |
團體獎得獎者為台北城東扶輪社及臺北市萬華區大理國民小學。台北城東扶輪社以「回歸扶輪原點,尋求扶輪真理」為創社理念,透過各種閩南語演講比賽,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及復振母語。臺北市萬華區大理國民小學位於以閩南人為大宗的地區,推動客家語、原住民族語的學習阻力頗鉅,歷經多年努力,讓本土語言的選修課程得以呈現多元樣態,推廣成果豐碩。
 |
原住民語傑出貢獻獎得主。(歸鴻亭攝影) |
教育部表示,為積極推展本土語言教育,未來將致力整合官方資源,分階段建立制度並結合社會與民間力量,使各項工作得以永續推動,守護我們的母語,將是你我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