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氣候變遷 台北大學團隊關心永續發展韌性城市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0/3/18 下午 06:53:38 / 天文地理
「都市計畫」也要考量「氣候變遷」因素?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顧嘉安研究發現,近年來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屢屢衝擊都市發展,尤其都市地區遭遇嚴重淹水等災害讓建設「韌性城市」、「海綿城市」呼聲四起,也使得「都市計畫」與「氣候變遷」兩領域相互對話合作更具必要性與重要性。
|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顧嘉安介紹「都市計畫」如何考量「氣候變遷」因素。(歸鴻亭攝影) |
科技部今天舉行「不畏氣候變遷打造永續發展韌性城市」活動,顧嘉安目前獲科技部補助執行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其研究重點即在於研發因應氣候與環境變遷下進行都市計畫評估之模型工具,如氣候變遷下都市淹水模型、都市土地使用變遷模型、都市風險評估模型等。
|
科技部人文司司長林明仁(左)與顧嘉安合影。。(歸鴻亭攝影) |
顧嘉安藉由跨領域整合的評估工具,再配合模擬未來都市計畫的建構情境,一方面探索在氣候與環境變遷因素下,未來都市發展的型態是何模樣?淹水風險為何?並據此提出模型工具,實質幫助政府未來進行都市計畫時如何減災、如何降低災害風險以及減緩極端氣候的負面衝擊。
為了使研發模式更實用更具說服力,研究團隊目前鎖定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4區域進行模型的模擬建構並評估應用效益,尤其北北基桃四區雖為共同生活圈,但分別面對不同的發展議題,例如交通、經濟、房價、人口遷移等,使得這4區的都市發展型態不同,面對氣候與環境變遷的應變能力也有所差異。因此,研究團隊以此4區作為模型建構,研究初步發現北北基桃之未來空間發展趨勢將會使西半部面臨較大之潛在淹水風險增加。
|
以人工智慧-類神經網路建構「都市環境變遷模擬」。(科技部提供) |
顧嘉安指出,在不同氣候變遷情境下也需要有不同尺度之因應方式。此外,根據土地利用變遷與淹水潛勢之空間關聯分析結果,得知建成空間、植被及水體之空間型態顯著影響地區淹水深度與範圍,顯示了空間規劃可作為淹水風險減緩之有效工具。未來不僅可對單一區域的都市計畫評估加入減災、防災思維,更可擴及整體區域面,當進行大範圍都市計畫時如何同步將氣候變遷的各項挑戰融入評估,打造永續發展韌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