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告白:關於我的10件事"主題書展相見歡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1/11/10 下午 08:24:48 / 經史子集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文訊雜誌社》舉辦「臺北的告白」主題書展,邀請十位選書人莊永明、李清志、宇文正、焦桐、劉克襄、傅月庵、紀大偉、鄭美里、馬世芳、張鐵志,為本次書展選書,將於本月12日至2012年2月26日,在「紀州庵文學森林」展出100書籍及選書人的分析及簡短代言。
|
《文訊雜誌社》總編輯封德屏(右)與選書人傅月庵(左)介紹「臺北的告白」主題。(邱榆蕙攝影) |
《文訊雜誌社》總編輯封德屏表示,主題書展將規劃為十個主題區塊,每區展出各類獲選書籍,搭配相關圖片及選書人撰寫的總論、書介,以展版輸出,並在各區展示相關文物。
她指出,選書人將就書展十個主題「身世」、「建築」、「美食」、「住民」、「閱讀」、「愛情」、「性別、「音樂」、「社運」、「自然」開講,邀請海內外不同創作領域的作家莊祖怡、蔡珠兒、章緣、林文義參與對談,所有講座免費參加,自由入場。
現任臺北市文獻會副主任委員暨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同時也是本次「身世」選書人莊永明提到,「身在臺北市,應知臺北事」;不管是否出生在臺北市,它也必然是大家進出的城市,今天誰都知道它已是世界的重要城市,「臺北事」自然需要告白,「說予大家知」(臺灣話)。
「建築」選書人同時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李清志說,臺北這座城市並不是很討人喜歡,以至於在過去的文字創作對它的建築景觀沒有太多的著墨。
李清志認為,台北市的地標難以定義,有人說是中正紀念堂,有人認為是101大樓,也有人說是圓山大飯店,但是對許多臺北人而言,卻不認同這些建築,因為這些建築與市民之間存在著某種距離,以至於市民無法塑造對這些建築的認同感與任何記憶。
他指出,80年代之前,台灣當地的建築,基本上是不受重視的,但建築歷史學家李乾朗卻在服役期間,就偷偷研究起台灣各地的建築,即使不能照相也堅持徒手畫出建築的面貌而造就《台灣近代建築》這本臺北城建築研究與觀察重要的著作之一。
「美食」選書人,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暨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焦桐說,台灣四面環海,靠海吃海,形塑了臺灣的海洋性格,以至於臺菜採用大量的海產,「五味章魚」即是典型的臺灣料理。
|
傅月庵導覽「臺北的告白」主題書展。(邱榆蕙攝影) |
焦桐指出,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物資缺乏,臺北沒有餐館,親朋好友來訪時多款待到酒家去;酒家是當時帶著日本味的高檔餐館,日本料理是台灣飲食國際化最早的痕跡,如今已內化為臺灣的傳統味道,演變成混血臺菜。
「住民」選書人,社區大學文學與電影課程以及生命敘說課程講師鄭美里提及,用《臺北人》一書作為此次「臺北的告白」中「住民」這類選書的開場,不僅因為它完全符合題旨,也預示這項選書的難處。
另外,她說「臺灣」一詞本來是西拉雅語的「外來的人」;這次為選書才發現,臺北豐富的住民文學似乎還未能充分表現,例如客家的身影、華僑或僑生的故事、現代的都市原住民都付之闕如,盼望這些空白得以填補,讓台北文學更臻完整。
「社運」選書人,評論家張鐵志談起,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由於不同歷史軌道的兩批人馬彼此不理解和陳儀行政長官公署的專制與腐敗,造成1947年的228事件。
他說,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正描寫了那段時期紅色理想主義如何被白色恐怖殘酷地吞噬,並且影響了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也深深撼動彼時19歲的他,作為他政治啟蒙書之一。
「音樂」選書人,同為廣播人及文字工作者的馬世芳指出,近代台灣流行音樂的血脈,是東洋、西洋、上海、香港的外來影響加上固有的民樂幾代雜交的結果;這份書單希望盡量顧及不同的面向,從幕前到幕後,從歷史紀錄到類型概述,從小我到大我,映照不只一個時代。
「自然」選書人,專事寫作的劉克襄表示,搜尋心目中要冠上文學又要臺北在地色彩的書籍,合乎這些條件的其實不多,也不好抉擇,尤其面對自己作品時更加尷尬。反覆掙扎訂出十本都是書市仍有流通、耳熟能詳的作品,亦內舉不避親,選了他自己的兩本著作。
「性別」選書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紀大偉表示,他特別挑選較少被當今讀者留意的文本,這批書中最資深的是曾經在臺被列為禁書,郭良蕙的《心鎖》。她早在李昂之前就熟練描寫了臺北經濟成長過程中女性追求自主性和情慾歡愉的故事。
他說,還有為照顧殘障朋友的書《俠風長流》,另外,闡述男同志情慾的林懷民的《蟬》,描寫女學生之間甜蜜情愫的《童女之舞》,以及每個人都得面對的課題「年老」,但多數人很少思考性別和年老的關係,《彩虹熟年巴士》口述為青春不在的同志爭一口氣的歷史。
此次「閱讀」選書人,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傅月庵在記者會上讚賞「愛情」選書人,聯合報副刊組主任宇文正的選書,從單純、有夢想、夢幻的林海音《曉雲》及瓊瑤《窗外》,到蒙古女子浪漫的席慕蓉《七里香》,輾轉至幾米《向左走向右走》,今日人們對於現代女性的聰明、時尚、有主張的印象,道盡女性在臺北近100年來的情史。
傅月庵說,選出的100本臺北文學作品,猶如100本情書,為我們傾訴關於臺北的十件事。想要觸摸臺北的脈搏、聆聽臺北的心跳,唯有透過百年來臺北留下的情書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