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歷經10年建造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今開始試營運 預計8月開幕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2/3/11 下午 10:52:58 / 文化藝術

 歷經10年建造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今開始試營運 預計8月開幕。

臺北市長柯文哲期許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能為地方創造亮點。(歸鴻亭攝影)
 歷時10年籌備,台北最新地標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今(11)日試營運,預計8月開幕,即日起至5月15日挾帶特殊的銀球浮空造型,以多達15檔精彩節目展開試營運。

>
台北最新地標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歸鴻亭攝影)
 北藝中心位於台北市捷運劍潭站旁,世界各媒體佳評如潮,包括CNN「全球最具顛覆性8大建築」、TIME雜誌「世界百大最佳景點」,及英國衛報「全球藝文亮點」;特殊球體建築去年還被CNN評為最令人期待的藝術建築,為祈求試營運順利,迎來士林街福德宮「福德正神」、慈諴宮「媽祖」、神農宮「神農大帝與福德正神」、芝山岩惠濟宮「開漳聖王」等宮廟主神,遵循古祭禮遊街遶境,晚間並請諸神到球形劇場觀看由阮劇團演出的《熱天酣眠》。

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歡迎所有民眾前來這士林區及臺北市的大客廳。(歸鴻亭攝影)
 臺北市長柯文哲於晚間抵達北藝中心,針對試營運提出「逐一測試,中間有問題馬上處理」,以一貫嚴謹務實態度完善藝文建設的期望,並希望能為士林地區帶來人潮,持續為地方創造亮點。

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是北藝中心最重要執行推手。(歸鴻亭攝影)
 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北藝中心酬神看戲是要與士林在地的神祇做連結。表演的起源本來就是從給神看演出的祭典開始,所以先向士林的東道主──這些宮廟主神群打聲招呼,邀請祂們進北藝中心。試營運就是要打開門歡迎在地的朋友,我們先跟鄰里表達友善,連家裡社區的神都來看戲了,讓居民安心,更希望銜接地氣。對北藝中心的未來定位與期許,劉若瑀指出,作為首都表演藝術中心,歡迎所有民眾前來這士林區及臺北市的大客廳,如同拜訪鄰居一樣親近。

北藝中心大劇院主控室。(歸鴻亭攝影)
 執行長王孟超是北藝中心最重要執行推手,他逐一導覽全中心,強調特別邀請今晚的觀眾朋友,在試營運期間提供劇場軟硬體的回饋及建議。他介紹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操刀設計,靈感是來自於士林夜市鴛鴦麻辣鍋,將台北人豐富多樣化生活型態、蓬勃生命力作為發想,打造結合方圓造型的主體建築,更有3面外牆如積木般向外延伸組合,造型極為獨特搶眼。

北藝中心多形式中劇場座位可以調動。(歸鴻亭攝影)
 劇場設計以「3+1」模式組合,包含1,500席的大劇場、500~800席的多形式中劇場,兩者更能連通成2300席超級大劇場空間。另一座800席鏡框式劇場則配置「世界唯一圓球造型」觀眾席,每一排座位都能享受「等距」觀賞視角,其中還有19個半開放式包廂,可以獨享不受他人干擾的絕佳觀賞體驗。在球型劇場中,為了偷空間每個座位則有巧思,坐下去座椅會往前滑動,讓坐在劇場欣賞的觀眾更為舒服。

北藝中心球型劇場觀眾視野寬廣。(歸鴻亭攝影)
 王孟超說明北藝中心北藝中心外觀使用S型的曲面玻璃設計,為讓整體空間看來更整體順暢,整個場館共87根柱子都比一般大樓小約一半,卻能耐7級強震,因為柱子結構延伸到地底下有一顆與101相同的球形阻尼器,101在上方,北藝中心在地下,都是保護建築的重要設計。

自左至右為王孟超、劉若瑀與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歸鴻亭攝影)
 他也引導一條可以貫穿劇場後台的「環狀公共參觀動線」,民眾能藉此一窺舞台設備、後台運作及排演場景,打破對於劇場、藝術、表演的隔閡與距離。館內所有動線指標都由設計師聶永真設計,完全沒有任何文字,目的是打破語言隔閡,光看圖示就能理解意義。試營運期自3月11日至5月15日,將有15個包括音樂、戲劇、舞蹈等表演團體輪流登台,於1500席大劇院、800席球體劇場、500席藍盒子劇場進行壓力測試,預計此期間規劃58場次演出、吸引4萬人觀賞。

球型劇場試營運演出阮劇團的《熱天酣眠》。(歸鴻亭攝影)
 試營運期間將針對不同類型團隊對劇場使用的反應,確認動線、燈光、技術設備狀況,而7月開幕後也將把劇場與周邊環境做串連,規劃將文化與夜市做結合,推出相關折價優惠活動,希望打造成為全台最具生活化的藝術場館。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22/3/11 下午 10:52:58
關鍵字: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柯文哲,劉若瑀,王孟超,球型劇場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