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在地文化歷史-全國文化會議議題總整與政策建議系列報導之一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5/28 下午 09:49:08 / 文化藝術
依台灣發展歷程,國內族群的結構大致可分為原住民、早年移入開墾漢人與客家人、戰後移民以及近年的新移民。在面對多元的文化下,如何確實對應於各族群、世代與社群,以及身居不同地域環境、社會條件的人們,文化政策的落實必須要有更細膩的配套與對應,才能建立平等及自由參與的環境。
|
北藝大院長林承緯代表議題委員小組對「強化在地文化歷史」給予政策建言。(王伊文攝影) |
縱觀台灣目前文化藝術的發展,無論在教育上、展演上或專業傳承上,都是以西方、現代與中國為主體,台灣傳統的本土文化藝術被曲解成低俗不入流,這可以從社會常見的爭議事件一窺傳統文化衝突面貌,尤其是在祭祀習俗與廟會等民俗活動上,常因噪音、交通、汙染、動保等問題被檢舉或開單。信仰是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國的傳統藝術都脫不了宗教文化的影子。如何研擬出解決社會爭議與保存民俗參與的議題,是延續文化特色的重點項目之一。
文化部所屬的美術館、博物館、地方文化中心或傳藝中心,乃至於文策會與國家設計院等,如何跨越展演的籓籬,利用數位技術、社群媒體以及常態性的報導等,建構平台讓台灣傳統的藝術、工藝、音樂、建築與舞蹈,可以現代的轉身,擴大觀眾群與參與感。
|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李靜慧、李連權與林承緯。(王伊文攝影) |
台灣擁有東亞最多的高山群,生態豐富,四周海洋環繞,如何跨出部會合作整合的大步,將台灣山岳、林業、海洋與離島的生活資產,以影音紀錄或文化觀光導覽的方式推展到國際。台灣的歷史、地理、多元的文化與開放友善的社會,是我們最大的資產,也是重塑台灣價值的根本。
這次「強化在地文化歷史」議題的委員,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言文學系主任林茂賢、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林承緯與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龔卓軍共同為文化政策提出以下建言。
-
針對現行族群及社群認知凝聚共識,例如部內目前跨族群的政策包括文化資產、社區營造、文化創意、博物館等。
-
透過跨部會盤點掌握其他部會業務與文化部重疊的地方,整合回歸全民的文化部組織,推動符合全民各族群的文化方案。
-
落實<文資法>於教育現場,協調教育單位將台灣文化資產納入教學課程,才能代代相傳。
-
排定<文化資產日>,安排學生參加或參觀傳統文化活動。
-
文化部應主動協調環保、內政、教育等部會,共同研議民眾能接受的管理辦法,解決文資與環保的爭議。
-
針對文化部所屬場館,建立<年度文化資產與藝術展演觀察員制度>,邀請專家發表評論,並將其意見納入提名評審機制。同時補助民間單位建立觀察員制度平台,針對公私部門的展覽與演出活動,進行公開評論,長期觀察並向公眾推廣分享。以健全藝文生態系發展。
-
跨越部會、跨縣市、跨領域的資源整合,擴大地方文化團隊參與規劃文化路徑的獎勵輔導,並連結到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