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價值之轉譯與應用-全國文化會議議題總整與政策建議系列報導之二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5/28 下午 11:12:37 / 文化藝術
在2021-2022全國文化會議中,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戴寶村以及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謝仕淵共同針對「台灣文化價值之轉譯與應用」分析研議後,對於政策提出建言。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戴寶村在全國文化會議上代表台灣文化價值之轉譯與應用小組提出政策建言。(王伊文攝影) |
文化轉譯與應用具有架設文化公共領域的意義,是促進文化價值對話與多元參與及落實文化公平權的重要基礎,才能落實文化基本法的精神,以多元價值為基礎,朝向永續發展為目標。針對4個問題與面向,分別提出文化政策的建議。
|
全國文化會議議題總整與政策建議回答現場提問。(歸鴻亭攝影) |
第一,蒐羅文化資源素材,提升資源仲介的協作予進用
台灣文化資源應以 [肯認多元文化,保障所有族群、世代、與社群自我] 為核心精神,強化對話與社會溝通,建構出集體認同。應對的政策建議有:
- 強化文化少數社群文化資源紀錄,彰顯台灣文化多樣性價值。
- 強化國家文化記憶庫的系統功能與參與機制。
- 落實文化平權,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性與專業性,引入數位科技,回應分眾需求,發揮公共性與專業性。
- 與原民會合作促進原住民智慧創作成果活用。
第二,以文化生活為基礎,開展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推廣
文化多元價值需要多樣載體,並以能融入生活為主要目的,同時以彰顯文化特色的方式或生活美學的行動展開創新。需要搭配教育,凝聚全民文化資產保存的共識。應對的政策建議有:
- 以再造歷史現場與融入生活場域做為文化資產保存的連結行動,帶動文化參與的目標。
- 重視土地連結經驗與主題導向的文化路徑,深化對土地的認同,成為支持地方產業與觀光產業的文化資本。
- 跨部門合作落實生活美學與文資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中。
- 與經濟部合作促進企業進行文化採購,促進文化永續發展。
第三,擴展地方學行動力,支持在地文化的培力與創生
地方學是紀錄脈絡、發現需求與解決問題的行動系統,目的是在促使地方成為活化在地文化、維持經濟運作與凝聚社群組織的複合體。應透過跨部門合作引入人才,發展社造系統,尋求在地文化的創新。應對的政策建議有:
- 與衛福部合作推動長者記憶建構的新照護行動,將長者記憶視為文化資源
- 因應當代地方社會型態如流域、山系與社群,鼓勵多元地方書寫
- 地方文化館應具在地文化中心的功能,除展示與教育外,應重視知能發展並與地方夥伴合作,強化經營能量,成為在地文化平台。
- 因應社會多元的發展,落實平權促進多元世代參與。
- 盤點地方文化資源核心價值與內容優勢,轉化資源為經濟資本,建立文化與當代生活的關聯性。
第四,厚植內容產業基礎,建立多元文化資源轉譯系統
面對社會對文化資源的多元需求,應積極孵育內容產業轉型成具經濟資本與價值擴散的產業模式,以內容產業形成台灣的軟實力。應對的政策建議有:
- 因應內容產業開發模式,發展文化資源轉譯方法,並建立資源彙整的工具與平台。
- >跨部門與公私單位協力合作,加速培育創作人才。
- 建立文化傳播平台,善用新聞、廣播、影音、書籍與展覽等媒介,強化國際發聲的能量,宣傳台灣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