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工作坊賴聲川長達8小時生命史詩鉅作"如夢之夢" 12月將於臺北演出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7/25 下午 07:56:44 / 文化藝術
《如夢之夢》是華人戲劇史上最大的一齣製作,它的龐大不是因為演出時間高達8個小時、動用超30演員及100多個角色在蓮花池環型舞台演出,而是它談到了生活、生存與生命。
|
表演工作坊創辦人賴聲川說明距離上次台灣《如夢之夢》演出已經17年。(歸鴻亭攝影) |
距離上次台灣《如夢之夢》演出已經17年,今年將在12月27日至隔年1月7日於國家戲劇院登場,希望稍能撫慰大家這2年疫情不安的心。《如夢之夢》在世界各地演出超過200場,多年下來雖因地微調約1%戲碼,總共有6個版本,但已經掌握了演員演出走位換服連戲繞場定位等精密技巧的戲劇密碼,加上組合最優秀的演員,所以場場爆滿。
|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是當年評估認為《如夢之夢》「無法演出」的一員。(歸鴻亭攝影) |
表演工作坊創辦人賴聲川表示,《如夢之夢》最初是在印度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菩提伽耶寫下的大綱,那裏信徒繞著神聖正覺大佛塔環轉,他思索在劇場裡甚麼是神聖物體,那就是觀眾,所以設計了蓮花池環狀舞台,觀眾坐在中間,戲繞著它演出。之後在柏克萊寫下3.5小時初版,再發展成8小時。2000年在北藝大剛成立藝管所,他出題目給3組研究生請他們擬定《如夢之夢》的製作演出計畫,沒想到最後3組報告的結論都是「無法演出」,研究生都認為沒有適合的場地,要同時啟動30多名演員8個小時環繞蓮花池環型舞台走動演出,沒有龐大財力支援是不可能完成的。
|
莫子儀原先是《如夢之夢》劇組人員。(歸鴻亭攝影) |
賴聲川很感謝北藝大的支持讓這齣戲在校內首演,「大家認為從此將成為絕響,但2005年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製作推出,當時金士傑與盧燕都有參與,直到2013年在大陸第2次演出,多年來在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演出超過200場,創造出偉大的中文劇傳奇。」在中國還有看過多次演出的觀眾俱樂部,彼此分享每年看過後不同的感受與心情。
《如夢之夢》主軸概念是「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劇情在台北的醫院裡,醫生傾聽瀕死5號病人敘述自己的故事,穿越民國初年到現代在上海、北京、諾曼第、台北及巴黎等大城市流轉,陳述著有關生活、生存及生命的領悟。為什麼會長達8小時? 因為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人 恐怕要透過認識他的人才能了解,所以故事發展會從主角講到另一個人,然後又走到另一個人物,這裡看到當年台灣醫院面臨瀕臨死亡病人的態度,及今天醫療方面觀念的改變的差異。
|
蕭艾看過《如夢之夢》共4次,從之前觀夢到現在演出如夢。(歸鴻亭攝影) |
賴聲川指出,希望觀眾進劇場與我們一起思考,並希望此劇能夠增加台灣劇場的內容厚度與重量。演員包括莫子儀、蕭艾、屈中恆、簡嫚書、徐堰鈴、樊光耀、張本渝等30位劇場實力派演員聯合演出上百個角色。賴聲川希望觀眾別擔心8個小時演出時間,整個安排是很人性的,中間有3次的休息,包括2個小時的晚餐時段。
|
賴聲川介紹《如夢之夢》在世界各地演出超過200場。(歸鴻亭攝影) |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笑著承認自己就是當年認為要製作演出《如夢之夢》悲觀的研究生之一,她認為,此劇是在戲劇盛世時代才會有的作品,如何去定義盛世時代,那就是創作的人想像力無遠弗屆,而夢想的作品都可落實在製作技術與行政管理上一再標準提升,加上演員都想參與演出,觀眾看完3天內還在細品內容。在這兩年疫情衝擊生活與信心時,此劇的演出是告訴我們盛世已重返, 非常感謝《如夢之夢》為兩廳院與戲劇節圓夢,讓劇場的技術人員、工作人員與演員回來一起重新創造劇場的太平盛世。
|
《如夢之夢》是華人戲劇史上最大的一齣製作,重演宣告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飾演5號病人的莫子儀在2000年18歲時是舞台組工作人員,他說,當時並不理解老師賴聲川所說希望劇場能用最簡單的東西做出最複雜的事情,《如夢之夢》就是最經典的代表,因為沒有華麗的舞台與裝飾,沒有現代的投射與3D,只用最純粹簡單做出很多人穿越上海巴黎台北時空交織的故事。此劇最迷人的是每個人物都有自己面對轉變時的爭扎與矛盾,觀看時會不斷的對自己人生有所投射,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從不同角度與不同年齡時體驗此劇,對他而言這段旅程是非常精彩魔幻的。
蕭艾看過此劇共4次,從之前觀夢到現在演出如夢。通常觀眾的視野是面對同一方向的舞台,現在環型舞台的設計等於是自己選擇角度,戲是在四周環繞,就像個故事的交響樂,麻花般纏繞四周,跟著故事的律動走,非常簡單純粹投入其中。這次對自己是個挑戰期待能專注演出,之後若有機會也不排除嘗試其他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