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及早診斷治療避免演變成腸癌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9/15 下午 05:44:09 / 醫療保健

 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主要是因為人體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已逝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生前即為潰瘍性結腸炎所苦,在位時甚至曾因病情復發而請辭下台,足見潰瘍性結腸炎折磨人的程度。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感覺解不乾淨等,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說明發病原因。(王伊文攝影)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好發於20到40歲的青壯年族群,根據健保資料庫,國內的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13人,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盛行率14年來大幅增加5.1倍,推測除了與飲食西化、環境變遷有關。若民眾持續腹瀉3個月就應就醫鑑別診斷,包括做大腸鏡、病理組織切片,必要時還需加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例如病友32歲的小芸,20歲時就確診潰瘍性結腸炎,起初出現腹瀉症狀時,她以為是清宿便奏效,後來出現血便,而且一吃東西5分鐘內就跑廁所,甚至必須帶著食物坐在馬桶上吃才來的及,生活大受影響,最後發燒昏倒住院,且嚴重貧血,體重也掉了將近10公斤。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說明治療方法。(王伊文攝影)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李柏賢指出,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疲倦、貧血,是潰瘍性結腸炎5大警訊,「要特別留意貧血及體重減輕,因為腸躁症不會有這兩種症狀。」潰瘍性結腸炎除了腸道本身的症狀,也因為免疫反應的關係,常常出現其他腸道外的症狀,最常侵犯器官為眼睛、關節及皮膚。而且這些症狀可能在確診前已經出現。潰瘍性結腸炎在大腸反覆發炎時會進行修復,修復的過程中細胞只要複製出錯,它就會變成大腸癌。

 「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比一般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1.73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有3大關鍵,包括:1.盡早停類固醇,減少副作用。2.使用生物製劑,方便用藥,提高治療配合度。3.臨床沒症狀,加上內視鏡黏膜癒合無發炎才算痊癒。在選擇生物製劑方面,除了考量共病、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外,不同施打途徑(靜脈、皮下)、頻率(每2週、4週、8週或12週打一次)也提供彈性及方便性,病患可與醫師討論,依照個人工作型態、施打能力及就醫可近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用藥。

左起王鴻源與李柏賢醫師認為生物製劑治療效果良好。(王伊文攝影)
 在生物製劑的年代,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的腸切除率已下降一半以上,只要積極有效、精準控制發炎,目前陸續有新的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提供符合條件的病患使用。不過健保只給付1年,之後須自費,相隔3個月後,才會重新給付。因為中重度患者會領用重病卡,因此醫界也在極力為病患爭取健保不中斷。
頻道:養生健康 分類:醫療保健
專題:王伊文 日期:2022/9/15 下午 05:44:09
關鍵字:潰瘍性結腸炎,免疫系統,王鴻源,李柏賢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王伊文報導
王伊文報導列表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創下歷年參展最大規模
文化藝術 2023/11/7 下午 05:49:51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整裝.待發" 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5 下午 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