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100個可能性 都市設計.建築.景觀3個學會舉辦競圖初選名單出爐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12/1 下午 07:30:00 / 人權社會
由台灣現代建築學會、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國內3個空間規劃設計專業學會共同發起「首都之心,城中轉正: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活動」,以公共參與為理念及方法,由下而上動員空間專業界與社會大眾,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參與都市公共空間改造「中正紀念堂100個可能性」。
|
評審委員即與會貴品與參加的社會組設計者合影。(王伊文攝影) |
這次總共吸引了學生組97件、社會組45件投稿參加,其中還包括15件海外作品,包括來自馬來西亞、香港、美國、德國、澳洲的海外人士,作品創意豐富多元。初審由9位評審委員在11月19日召開實體評選會議,包括林芳慧、侯志仁、郭瓊瑩、陳翠蓮、曾旭正、賀陳旦、黃海鳴、黃聲遠、詹偉雄,其中2位評審委員自海外連線參與。經一日的熱烈討論後,初審評審為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遴選出學生組、社會組各15組,總計30組的優秀提案入圍。
|
競圖執行長張維修說這次競圖不是針對堂體本身,而是整個園區多功能的想像。(王伊文攝影) |
競圖執行長張維修說,過去有關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議題,只有文字或語言的表達與分享,第一次有許多專業人士以競圖與模型方式呈現建議,這次競圖不是針對堂體本身,而是整個園區多功能的想像。從投稿中也能看見,很多人的看法很相近,都是「消除中心性」,沒有偏激的想法,有一種「歸零思考」超越了城市、超越國家的邊界,試圖達成共識設計概念。
|
賀陳旦表示作品大多有一種「歸零思考」超越了城市、超越國家的邊界。(王伊文攝影) |
評審委員賀陳旦表示,中正紀念堂轉型與空間再利用議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希望藉由空間設計專業角度,帶動社會溝通,讓社會更有勇氣面對這個議題,從溝通裡面所得到的養分,跨出真正的一步。他分享看到作品特別的設計是將堂體用一個鏡面「碗狀」罩住,投射出每個參觀者的影像與自我;還有一個是沒有特別期望園區馬上大幅改造,但大膽的用30年的時間,來觀察園區的變化與成型。
|
曾旭正指出學生組作品約有六、七成採用動畫形式表現。(王伊文攝影) |
評審委員曾旭正指出,這次競圖特別設有鼓勵性質的學生組,最特別的是學生組作品約有6、7成採用動畫形式表現,而社會組則較少。這些學生除來自各個學校建築專業外也不乏其他領域的學生,有些學生是單槍匹馬沒有指導老師,有些組團共同參加,他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觀摩機會,大家可以互相觀摩學習。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說,這次競圖是民間發起的專業活動,文化部不會期待最終有一個競圖案子,能讓官方直接套用,文化部的立場是「觀察員」的角色,在競圖與最終展覽期間,多收集多方專業建築、景觀、文化人士與社會大眾的想法與反饋,做為以後規劃的參考。競圖的重點不是找出誰是第一名、誰贏過誰,而是將概念分享給社會大眾,讓大家持續往下再思考。
決選將會於明年2月下旬進行,接下來4月到6月進行成果展覽、舉辦設計成果論壇並出版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