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物館館長梁永斐史博願景之一-談藝術行政管理靠溫暖的心與互信共榮的團隊
新網記者麻念台/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3/2/13 下午 07:50:50 / 卓越菁英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梁永斐從文化部藝發司司長職務開始,就投入藝術行政管理領域,歷經國父紀念館館長、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到史無前例兼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的雙館長歷程,最後選擇專心在史博館,做好該館完成整修達成重新開館啟用的目標。
|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梁永斐堅持做好該館完成整修達成重新開館啟用的目標。(歸鴻亭攝影) |
來自傳統師範教育的家庭,這樣的生長背景影響他的價值觀,梁永斐父親告訴他「公門好修行」,但財與色絕對不能碰,要努力為別人服務,成就別人才能成就自己。師專教育對他影響深遠,師專培育老師的方式是一種全人教育,各種領域都要會,在學生時代身為一個十項全能的體育選手並名列全國前3名,在每一次比賽採各項目分數的總和,過程中不僅要跟別人競爭也要跟自己競爭,所以能夠激發自我潛能。這種服務奉獻的價值觀與開發自我潛能的驅動,影響他一生做人處事與對待工作的態度。
梁永斐在文化藝術界給人奔馳沙場使命必達的戰將印象,這4、5年來全力的投入博物館規劃與管理,從國父紀念館跨域加值計畫到接手國美館的耀昇計畫,再到史博館的修復再利用,雖然說戰士也是會疲累,但是他認為生命永遠不會再重來,「我們不能決定它的長短,但是可以增加它的厚度。生命的充實無法只靠自己,需要靠每一個同仁每一個藝術家,結合眾生的力量一起完成公部門的工作。有人曾說做官不像官但做人要像人,要面對良心而行不求名利,成就別人也是很美好的。從兼任國美館與史博館兩關,但最終回歸史博館,許多人難免有疑問他的選擇」,對梁永斐而言其實就是順心而為,台北是他的家,加上許多台北藝術家的殷切呼喚牽引他的歸來。
梁永斐為史博館提出的願景是「三好」、「五核心價值」及「五大工作目標」,也就是以「好心情、好工作、好團隊」的精神,秉持「連結、參與、創新、共融、永續」的核心價值,達成「硬軟並重,積極推進」、「盤點整合,擴深藝史」、「公共參與,策略聯盟」、「多元跨域,無牆博館」、「全民資產,藝術經濟」的五大開館目標。在配合文化部長史哲提出「壯大台灣內容 建立文化自信」的願景,史博館已經討論出來,下周會提案如何配合文化部願景,落實並進行業務調整轉換。
|
梁永斐強調「公門好修行」,努力為別人服務,成就別人才能成就自己。(歸鴻亭攝影) |
梁永斐在「三好」、「五核心價值」及「五大工作目標」願景提出後首先與同仁溝通,舉辦了2場各2小時的專題演講,把理念化為業務,但還是有些人不知該怎麼做,這時他請同仁分組腦力激盪討論,打破本位提出建議方案,若需引導協助就給予教導,同仁有良好表現則給予鼓勵及獎勵,這樣就導入良善的循環。在全面品質觀念,PDCA(Plan-Do-Check-Act)的管理下,會進入向上的軌跡,但需要耐心投入時間與智慧推動,希望組織每一個人都是堅韌鐵釘,壓力來時大家可以共同承受分攤,首要能打破本位主義,重塑新型組織,配合實務代理制度,建立每個部門的分工明細表與個別工作執掌明細表,檢視每一個人的工作分量是否合理恰當,尤其是在閉館整修期間,單位之間工作份量差異極大,因此以滾動式的變形蟲組織調動與訓練,根據業務的功能與進度推動狀態來做調整管理,這樣可以增進效率並充實同仁技能。在老組織裡要去全面檢視法規是否有符合時代與時並進,是否便民親民,不妥之處該廢該修該併應馬上進行,流程管理是否有阻礙是否可簡化以提升績效,人員是否應逐步調整,組織才能活化有生命力,多獎勵鼓勵,定期進行典範及資深的表揚,進入良善的循環啟動人心,要以慈悲平等的心情共處共事。
雖然許多人認定梁永斐是戰將角色可以開疆闢土,但是身為公務員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力,從兩館長變成梁館長,雖然努力的過程很艱辛但也看到他為藝術家及大眾服務的成果。他看到同仁的信心與組織的未來,與大家一起分享與共同努力帶來喜悅,梁永斐喜歡以窗子鏡子哲學看待自己的工作,成功時打開窗戶看看外面的人,這些榮耀都是他們努力的成果,失敗時應獨自面對鏡子了解自己的錯誤與檢討。在任職生涯中他遇到不同情境,像之前奔赴國美館的救火行動,危機處理對他也是一種經驗,不同的情境就採取不同的策略,在政策的擬定與步驟,首先診斷這組織屬於阿迪茲企業生命週期裡哪一階段,它的SWOT分析優劣勢與機會威脅在哪裡,才能擬訂出行動方案,雖然領導者可以用制度賦予的職權、專業技能帶來的權威來帶領,但最重要的是以讓人信服的理念與知識,建立團隊互信共識,達到好心理、好團隊與好工作組織。
梁永斐認為,前期引導與協助同仁,然後放手授權,成就同仁們,同仁比他更強,代表這是個有希望有未來的組織,要站在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觀點,讓年輕人的工作實力與量能更強大,這才是領導管理者該做的,建立優質文化與共信,突破框架與本位,讓同仁自我覺醒並與外面結合,同時要有謙虛的心,看事會更廣更全。梁永斐在努力的歷程中,在每個職位都秉持著禍福相依的想法,該做的事不會因為別人的雜音與議論而改變方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秉持慈悲喜捨的心,對的事就應該堅持,別人的毀譽不必在意。
身為藝術行政管理者與藝術創作者兩種身分交錯的梁永斐,認為這兩個角色在許多層面上是衝突的,但有些部分是和諧的,因為他花時間在藝術行政上是賣命投入,但創作其實是需要體力與時間,有人說創作是休暇之母,在從容休閒之中自發性創意會湧現。藝術行政是服務眾人細節多且繁瑣,做為機構的領導者,如何將願景與理念,透過領導的特質並說服帶動團隊,以共同的熱情朝向目標。所以藝術行政工作對他而言不是成就自己,而是成就公部門與團體動力,所以領導是分工與授權,尊重與傾聽,引導與推動前進。創作則是面對自己,只有靠自己,要思索構思,準備材料,想辦法創新超越自己,這也是需花許多時間投入。這就是他認為藝術行政與藝術創作衝突的地方。但是,藝術行政與他的藝術創作還是有相輔之處,因工作環境與藝術家有很多接觸,可以看到他們生命歷程與風格,這同時滋養了他的創作量能,經過消融內化後,有時在極短的時間這些積累就能在創作時爆發出來。
|
文化部長史哲(後中右)、梁永斐(後中)與史博館主管合照(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
對梁永斐而言,藝術行政是無私服務貢獻的工作,藝術創作是志業是藝術千秋,所以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接觸很多有才華的人看過那麼多的作品與典藏品,因為創作也是需要刺激的。公務員有其任期的制度與年限,現在崗位上全力以赴努力完成任務,他希望退休後跟隨自己內心呼喚當個專職的藝術家,打造藝術經濟的市場,到國外展覽,享受創作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