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臺北" 6文化館將藝文深入社區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1/11/29 下午 08:48:26 / 文化藝術
6所文化館、6位館代表人及6段故事匯集成紀錄片《我城.臺北─臺北市文化館所與社區影像敘事》呈現臺北6個文化館如何與在地社區互動及永續藝文環境,將於29日上午假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舉辦發表首映記者會。
|
台北市文化局推出《我城.臺北─臺北市文化館所與社區影像敘事》紀錄片。(歸鴻亭攝影) |
台北市文化局長鄭美華表示,6所文化館分別為台北偶戲館、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撫臺街洋樓、西門紅樓電影主題公園、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並由6位館代表人進行揭開百寶箱活動,從箱子拿出代表各館所的「寶物」並介紹其特色。
她指出,記錄片由柯凱翔、吳德元2位導演費時2個多月訪談將近20位參與的社區居民與單位,記錄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所籌畫的「2011臺北夢想社區守護計畫」。
代表台北偶戲館的藝師陳錫煌取出「一隻布袋戲偶」,並感嘆掌中戲的沒落,幸好政府幫忙,才能繼續傳承,讓後代有機會看到精采的戲偶表演。台北偶戲館運用戲偶元素,以當地知名小吃臭豆腐、蚵仔煎,以及鄰近的松山菸廠為發想,帶領當地居民製作明年元宵節踩街裝扮和道具,反映在地文化記憶。
出生茶街貴德街的茶書作家池宗憲則拿出「撫臺紙模型」,代表百年古蹟「撫臺街洋樓」的建築美感。他比喻文化就像袖子,一層一層的青皮、白皮及幼皮的深植,放久了沈澱成深色才好吃。
|
台北市文化局長鄭美華介紹紀錄片中的台北6所文化館。(歸鴻亭攝影) |
社會學博士劉維公代表西門紅樓暨電影主題公園,手持「噴漆」的他說,每個城市都有屬於它的街頭文化,而西門町代表的就是臺北的街頭文化,在這兒的強調的就是生活態度、表達自我,而噴漆象徵西門町塗鴉畫作,展現青少年文化的青春與活力。
代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劇團團長鍾喬,則邀請當地原居民李月娥一同上台介紹寶藏巖。李月娥說:「寶藏巖是台灣的香格里拉」,從1946年開始有人定居,從只有6戶到增加為200戶,家戶間感情融洽,每2個月舉辦「一家一菜」活動,還有「一家一菜圃」共享收成。寶藏巖裡有許多小人物的故事、活生生的歷史,鍾喬便利用故事百寶箱,讓在地居民說出自己的故事,藉以傳承社區文化。
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生態。她表示,提前半年退休為的是全心投入志工服務,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結合雨聲國小,培訓小導覽員,帶領他們觀察、紀錄當地的自然景觀,充實環境教育知識。
代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數位藝術創作者葉廷皓,拿出數位錄音器材,教導社區民眾體驗數位化藝術,並將完成6個文化館所與社區居民互動的紀錄片分送至各圖書館、博物館、學校,成為台北文化生活展示的另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