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梁實秋文學獎 譯文組首獎從缺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1/11/29 下午 11:42:52 / 經史子集
第24屆梁實秋文學獎贈獎典禮,選在10月底才開放的梁實秋故居舉辦,一方面表現傳文學薪火的徵文意義,另一方面,展示梁實秋代表作、歷屆及本屆得獎作品《門後》。
|
今日在梁實秋故居舉辦的第24屆梁實秋文學獎贈獎典禮評審與得獎者合影。(歸鴻亭攝影) |
九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澤松表示,邀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歐茵西、師大英語系梁孫傑主任頒獎,而24年來於翻譯類持續命題、評審召集人余光中、評審委員阿盛、陳義芝等人與本屆梁實秋文學獎得獎人也來到典禮現場。
文建會第二處處長陳濟民指出,這將是文建會最後一次主辦梁實秋文學獎,往後將由文化部接手。他提到,本屆參加文學獎的有海峽兩岸的作家及譯者,有歐洲、美洲的各地文人,參加人數之多突破以往。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陳義芝表示,散文類首獎得主有兩位。其一為沈政男的《戀母》,筆法俐落,情感真切,關於母親身體的描述,混合了醫學的冷靜與禁忌的尷尬,並將老題材處理得絲絲入扣。
本名楊敏盛的散文作家阿盛,則評論另一位散文類首獎得主,黃信恩的《宮巢紀事》描寫各種懷孕的情況,既有知性也有感性,一般讀者亦能順利閱讀,不至於受困在專業術語概念中,無論男女都能從中領悟到孕育生命的本質、艱難、可貴,而因此衍生的人間悲喜。
對於現代年輕的散文作品,阿盛的感覺是,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跳脫古典的寫作格式,自成一格。而問到這樣的情形是否會造成新舊散文的斷層,他相信學府內的教育是很完善的,他不擔心有這樣的問題,且表示台灣年輕作家的資質已勝過對岸。
|
左為評審召集人余光中,右為評審委員阿盛分別接受本網獨家專訪。(歸鴻亭攝影) |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余光中則指出,今年翻譯類參賽作品比往年更多,有100多件。而譯詩組的首獎有兩位,分別為國小教師簡明玉,曾獲梁實秋文學翻譯獎譯詩佳作及來自廣東潮汕的黃金山,曾獲第21屆、第23屆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評審獎。
他解釋譯詩項目《田鼠》共分2大段,每段各分3節,不拘音節數量,更不押韻,所以不致難譯。可是自由體並不易翻,因為控制不當,更易淪為散文。
而譯文組的首獎從缺,台大外文系系主任梁欣榮表示,總體來說,入選的譯文有一定的水準,但縱使內容翻譯大致正確,譯文普遍不精采,所以首獎從缺,這也凸顯了國內中文表達能力的不盡理想。獲評審獎有4位,他認為他們大器晚成希望明年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