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生館"珊瑚共生研究"全球領先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1/11/30 下午 10:47:23 / 生態環保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台灣珊瑚研究中心領先全球,今日發表「台灣珊瑚共生研究迭獲國際肯定—動植物跨界共生的解密研究」成果,開創珊瑚脂質體研究領域。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館長陳啟祥今日發表「台灣珊瑚共生研究迭獲國際肯定—動植物跨界共生的解密研究」成果。(歸鴻亭攝影) |
海生館副館長陳啟祥指出,海生館台灣珊瑚研究中心的成果已連續2年榮登《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期刊的封面,此刊是人類蛋白質體解碼組織(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的指定代表期刊,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方向具有國際指標性的影響。
他說,在國科會及教育部多年經費的支持下,「珊瑚共生主題研究團隊」對珊瑚共生現象以本土生物為研究對象,近年來獲得脂質體的突破發現,使台灣在生命科學最神秘的領域,即動、植物細胞如何共存共樂的解密領先全球。
關於脂質體,他指出,珊瑚的脂質體在1980年被發現,當時其特性、功能幾乎未知,遭誤認為珊瑚的細胞核長達30年之久,直到研究團隊發現脂質體是共生時才出現的獨特胞器,既能及時反映出珊瑚與渦鞭毛藻共生關係的狀態,又可作為評估珊瑚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
而關於珊瑚共生系統,陳啟祥說,是現今生態系中最清潔,最有效率的營養循環及能源生產系統。這個領域的發展,對人類環境的減廢,糧食生產以及醫療應用,都有甚大的潛力,此次研究成果,亦將引領珊瑚基因體學、轉錄質體學、蛋白質體學及代謝體學等新興研究。
 |
陳啟祥認為珊瑚共生系統是現今生態系中最清潔,最有效率的營養循環及能源生產系統。(歸鴻亭攝影) |
陳啟祥進一步解釋,今年研究團隊已鑑定出至少7種以上的脂質以及42種以上的蛋白質組成。
據推測,脂質體不僅只是能量代謝、儲存的胞器,更是胞膜循環、細胞骨架動態平衡、細胞緊迫反應及珊瑚發育等多種機轉。扮演珊瑚共生機轉中的重要角色。
他說,很多學者都在為地球暖化進行珊瑚的研究,而原本「珊瑚共生主題研究團隊」旨在研究胞內共生研究,沒想到連帶發現珊瑚白化的真正要因,不僅對於基礎生命科學及珊瑚學的研究意義深遠,更進一步幫助探究全球暖化的科學學術研究。
陳啟祥表示,研究團隊成員除了他還包括海生館暨東華大學助理教授彭紹恩,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方力行及義守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跨校多名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