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博物館掛牌前 民間團體質疑政治檔案應開放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1/12/9 下午 01:21:50 / 人權社會
距離規劃中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成立日期逼近,民間團體質疑關鍵的政治檔案,始終都被封鎖在相關政府單位,有檔案卻無真相。
 |
民間團體在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掛排前質疑關鍵的政治檔案始終都被封鎖。(歸鴻亭攝影) |
文建會所屬的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將於本月10日世界人權日,在景美人權園區掛牌成立,台灣踏出回復歷史的第一步,但是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今日舉行記者會,質疑許多關鍵的政治案件檔案,至今仍被深鎖在相關機構中,強調單有硬體,博物館無法能展示有價值的內容,更無法帶給民眾歷史真相。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長陳俊宏表示,檔案無法公開,讓當年受到不法公權力的受難者,難以獲得真正平反,以發生在民國44年,造成孫立人將軍被軟禁數十年的「郭廷亮匪碟案」,究竟如馬總統所說,是孫立人遭到部屬匪諜案牽連下台,或部屬僅是孫氏與國府鬥爭的代罪羔羊,這不僅事涉歷史真相,對這些曾為中華民國出生入死的涉案軍人來說,更是攸關名譽清白的千秋大事,這就是檔案沒有公開所造成的結果。
 |
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秘書長蔡寬裕替當年政治受難者與家屬發聲。(歸鴻亭攝影) |
陳俊宏說,造成我們研究戒嚴歷史的最主要障礙,來自國家檔案的嚴格管理與限制使用。以「郭廷亮匪諜案」來看,當家屬想從歷史檔案尋找蛛絲馬跡時,所有同案被告的筆錄與自白書等重要資料,在檔案局以「保護第三人隱私」為由的嚴格限制下,只能與歷史真相一同被隔絕於檔案局的高牆內,以致今年雖逢郭廷亮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家屬卻仍然無法得知當年案件梗概,而台灣社會對這一段歷史記憶,也始終留下難以彌補的空白。
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秘書長蔡寬裕則指出,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威權統治時期,依據法務部交給立法院的檔案,共有29,409案件,牽連達40萬人,但是目前補償基金會有申請補償的只有8千多個案子,現在還有3千多有姓名但找不到人;檔案局應尊重立法原意,勿使私人利益凌駕集體公益,依法行政,將30年以上檔案全面開放應用,來釐清這些案子。
與會的還包括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顏厥安、監事吳乃德與「孫立人案案首」郭廷亮之子郭嘉承,他們呼籲政府應儘速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處理轉型正義相關工作。將歷史正義還給受難者與家屬,將歷史真相還給下一個世代的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