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憂醫師溫暖我心 健康不落選3yes3no
新網記者陳慧如台北特稿
2012/1/19 下午 10:41:38 / 健檢抗老
由肯愛社會服務協會主辦,今日公布「健康不落選,抗憂醫起來」第三屆遇見十大溫暖我心的抗憂醫生票選活動結果,揭曉由14,302人次網友參與投票的十大抗憂醫師名單,其中票選新三高的醫師名單分別為,抗憂第一名施義賢、網友支持人氣第一名范庭瑋及臉書按讚人氣第一名蘇柏文。除了以上三位抗憂醫師外,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影星田中千繪,及憂鬱症個案者佳玲也一同出席今日的活動。
|
藝人田中千繪給予憂友佳玲支持及鼓勵的擁抱。(陳慧如攝影) |
根據調查顯示,全台有憂鬱傾向的人口推估超過220萬人,過去7年,憂鬱症就醫治療盛行率也增加10.3倍,顯示已經有越來越多憂鬱症患者願意面對疾病及開始就醫。施義賢說,他所認識的朋友中,曾經有人患憂鬱症長達9年的時間,卻總是只敢在醫院外徘徊,但當抗憂鬱症宣導頻繁後,他的朋友才驚覺早該去找醫師治療了。
蘇禾則表示,除了找醫師外,還要有親友的支持,因為在患者當中,第一次就醫是透過親友推薦的比例約有35%,甚至10%的人會因為家人不支持,而決定不再就醫,顯見憂鬱症治療過程中,親友是最關鍵的角色。
親友常會用「不要難過」、「不要想太多」等話語來給予憂友建議,但范庭瑋說,這種說法通常對於憂友而言是沒有作用的,因為一個人在難過時,是不可能聽的進這些話,反而聆聽及陪伴才是真正對憂友有幫助的事。他還說,親友並不需要為了讓憂友覺得有人站在他那一邊,就充當一個評論者,但親友可以適時的告訴當事者當下的情緒狀況,使憂友能有所警覺。
蘇柏文說,每個人紓壓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會透過寫網誌寫下心情故事、有的人會試著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有的人會找朋友聊聊天等,但如果發現做了這些事都無法使自己更放鬆的話,那麼就有找醫師的必要了。但是,他希望能夠給憂友的觀念是,藥物僅是輔助性的工具,但不會是吃了就一定保證好起來,所以,不該是找醫師開藥,而是應該向醫生學習如何放鬆心情,改善情緒,這才是求診最主要的目的。
|
由左至右為范庭瑋、施義賢、蘇柏文3位抗憂醫師。(陳慧如攝影) |
記者會上,憂鬱症個案者佳玲也以自身的經驗分享,鼓勵憂鬱症患者。她說,自己經歷了原生家庭的傷害及婚姻的打擊,甚至在為先生揹下百萬卡債,連孩子都養不起,陷在貧困與暴力間掙扎時,罹患了重度憂鬱症,病況嚴重到被醫生列為「高危險群」,幾次遊走於瀕臨自殺的恐怖邊境,她甚至帶著孩子到旅館打算自殺,但因孩子的一席話,「可不可以死在床上,而非地板上」,因為平常都只能睡地板,孩子希望能在死時是睡在床上的,佳玲這時才感慨自己曾經想給孩子的愛,最後竟是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她決定要勇敢活下去,選擇住進療養院,因為她覺得這是最安全的地方,還有人可以照顧,能夠防止自殺的行為發生。事過境遷後,佳玲回想起來,她說自己並不孤單,因為有孩子及朋友的陪伴,就是使她走出來最大的助力。
身處異鄉的田中千繪也於現場分享在日本311地震時,她最想送擁抱給爸爸,可惜身在台灣,只能透過電話傳達關心,她發現傾聽真的是支持受創者最好的方法,因此,田中呼籲親友的力量是穿越憂鬱的關鍵助力。
記者會中醫師也分享「健康不落選3yes3no 抗憂陪伴好招」:不過high、不暴怒、不上癮;要暫離、要宣洩、要幫忙。建議憂友暫時離開容易引發情緒激燥的人事物等壓力源,避免身心持續處在高壓中;並藉由運動、芳療、音樂等紓壓方式,適當的調適與宣洩,如果憂鬱症症狀發生的頻率、持續度及嚴重度,讓自己的精神症狀感到不舒服、難以調適、甚至影響工作及生活,都是需要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