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8成兒童親職化 孩子易對未來悲觀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2/2/1 下午 10:12:51 / 公益慈善
中信慈善基金會委託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兒福聯盟進行的「2011臺灣弱勢兒童親職化現況調查」今日公布,臺灣地區有8成以上的弱勢家庭兒童不僅需要幫忙做家事,還需要協助照顧工作或任務,提供情感支持與陪伴。
|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說明弱勢家庭兒童處境。(歸鴻亭攝影) |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指出,「2011臺灣弱勢兒童親職化現況調查」是針對臺灣經濟弱勢、偏鄉弱勢家庭的國小4年級至國中3年級的兒童少年進行的問卷調查,共發出1,100份、回收有效樣本1,071份,在95%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5%。
何素秋表示,8成以上的弱勢家庭兒童少年不僅需要幫忙做家事,還需要協助照顧工作或任務、提供情感支持與陪伴,甚至有16.7%的孩子需要幫忙賺錢貼補家用。
她說,令人心疼的是有高達7成的兒童認為「這本來就是我應該做的」。5成的孩子認為「這是孝順的表現」,3成6的兒童則覺得「心疼父母的勞累」。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則指出,調查也發現,許多孩子表示:我好累、我不知道怎麼做、我想有自己的時間、我其實壓力很大。10名孩子中就有1名在最近半年因為要照顧家人,向學校請假。
|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弱勢家庭兒童少年不僅需要幫忙做家事,還需要協助照顧工作賺錢貼補家用。(歸鴻亭攝影) |
對照教育部於去年5月公布的「中小學生做家務調查」,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學生沒有做過家事;民間團體去年3月底公布的「新世代兒童家事行為大調查」,超過52%的臺灣孩童每日做家事時間不到10分鐘,更加凸顯了弱勢家庭兒童親職化沈重負擔的處境。
中信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高人傑解釋,親職化兒童(parentified children)意思是,承擔過多原屬家長的工作與責任的小孩。
他說,過去的統計資料顯示,越常分擔親職工作者,對其就學權益與同儕互動發展呈現越不利的影響,這份調查反映出孩子無助、自卑及對未來悲觀的態度。
高人傑進一步說明,弱勢家庭中越常分擔親職工作的兒童少年,在沈重的家庭親職責任下,往往同時面對著家庭困境無法突破、孩子的成長發展杳然無望的雙重困境。
|
生長在貧困家庭的弱勢兒童小風必須處理及承擔家務。(歸鴻亭攝影) |
何素秋指出,家扶基金會所扶助的11歲的小羚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她說,小羚雖然年紀小,卻很懂事會幫忙阿嬤做家務、照顧3名年幼弟妹,假日更是清晨5點就起床陪阿嬤到菜市場做生意。小羚說:很累,可是,這是她可以為家裡做的事。
另外,同樣為家扶基金會所扶助的11歲的小風,阿嬤中風、爸爸小中風,家中生計全靠媽媽。因此,小風和哥哥3人放學後都直接回家,幫忙煮飯、洗衣,餵阿嬤吃飯、換尿布、洗澡。
小風說,阿嬤不喜歡穿尿布,大、小便直接留在床上,屋內空氣瀰漫著令人作嘔的味道。小風說:「如果我不幫阿嬤的話,她會很臭很可憐!」。
王明仁表示,貧困家庭裡長期存在著像小羚、小風這樣的孩子,孩子無法選擇生活的環境,生長在貧困家庭的弱勢兒童被迫必須處理及承擔沈重的家事,失去童年的生活;令人不捨的是,他們雖然沒有選擇,卻也沒有埋怨,默默承受。
他強調,弱勢家庭裡負擔親職責任的兒童,若沒有適當的協助,學習表現可能受到影響,出現自卑的心理。而當孩子發現自己的生活與多數同學們不太相同,尋求同儕認同也可能受挫,產生自閉的心態。
何素秋補充,第27屆「點燃生命之火」愛心募款活動,為援助早熟小大人,將把捐款應用在「親職化兒童服務方案」中,方案內容包括兒童幸福津貼、兒童幸福應援團、兒童理家好幫手、兒童心靈加油站、快樂童年大推手等五大幸福方針,幫助孩子們有喘息與受教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