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界的魔法師 陳博文以剪輯表現影像美學
新網記者陳慧如台北特稿
2012/2/4 下午 11:36:50 / 經史子集
一個好的劇本,碰上一位優秀的導演,已使電影成功了一半;一個好的導演,若遇一位巧手剪接師,作品想不達登峰造極都難。
 |
《電影魔法師─陳博文的剪輯世界》一書主人翁陳博文親臨新書發表會現場為民眾簽名及合照。(陳慧如攝影) |
作為取決一部電影成敗的第二導演─剪接師,陳博文在這個領域奉獻30幾年的歲月,一共剪輯超過250部的電影作品,如今則由資深影展策展人游惠貞為陳博文寫傳,推出《電影魔法師─陳博文的剪輯世界》一書,以饗所有被電影藝術所感動的民眾。
為了揣摩劇中表演人的內心情緒,陳博文說,自己往往是每部電影最早、又最為入戲的粉絲,他悠遊於虛幻的影像世界,掌握住每一刻的喜怒哀樂,並且樂在其中。
但是面對眾多繁雜的素材片段,每個鏡頭與接點都得經歷抉擇與判斷的煎熬,導演魏德聖說,陳博文提出來的東西都很大膽,影片他說砍就砍,有時候會覺得影片拍得很辛苦,不要剪太多,但對於陳博文而言,如果觀眾看了不舒服,那麼該砍就要砍。魏德聖指出,有時候在剪接室沒辦法接受,回去想一下,就會知道他的考慮是對的。
導演鴻鴻則說,陳博文會用他那雙比較清醒的眼睛,來給予不同的意見,而常常他在聽完後,都會覺得陳博文說的比較有道理。陳博文能夠揣摩到每個導演不同的節奏,這是一種藝術上的判斷,鴻鴻說這種判斷是值得信賴的。
 |
陳博文(中)與演員張世(左)、蔡振南(右)等人合影。(陳慧如攝影) |
導演朱延平則表示,陳博文剪接的時候會把作品拿來再做一次創作,而不會偏離導演當初的想法。當然有些導演不見得會喜歡,反倒會堅持自己的作法;但是他相信大部分的導演都會覺得陳博文的再創作對電影是有幫助的。
作者游惠貞說,《電影魔法師》一書記錄了陳博文剪輯作品當下的思維想法,還有他如何在一次次與眾多導演的互動中,激盪出一部部的經典影片的過程。她說,陳博文可以剪楊德昌的電影,也可以剪朱延平的電影,但這二位的導演的電影風格卻是極端迥異的,陳博文就是可以遊走於這樣兩極的電影美學之中,真的是一位很特別的剪接師。
《電影魔法師─陳博文的剪輯世界》一書,不僅寫下陳博文由童年成長背景迄今,對於剪輯從懵懂到堅持興趣的決心,這一本書也同時寫下了台灣電影的發展史,相信絕對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及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