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陳世明"縱探語境"具象與抽象交織的萬象世界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2/3/13 下午 10:51:10 / 文化藝術

 繼「真相大白—止念凝視的實踐與傳訊」2000年個展後,今年春天的《陳世明→縱探語境》,藝術繪畫家陳世明轉以大量的攝影作品為媒介,以相機代筆繪畫,用一貫的藝術語言運用,將片斷影像重組成幾何及各種造型,產生另一個亮麗富能量的萬象世界。

藝術繪畫家陳世明說明《都會》(Metropolis,207*401cm)的原作是現在展品的5倍大,目的是讓作品上方的高樓大廈更顯高大。(邱榆蕙攝影)
 1948年生於彰化的陳世明,自少定下學習繪畫的專注信念,1967年進入現在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至西班牙馬德里聖費南多高等美術學院深造,學習西方傳統繪畫技法。

 這次策展人劉永仁表示,陳世明早期作品表現的兩大脈絡一為具象的鉛筆素描、另一為抽像幾何色塊構成的系列繪畫,他說,在台灣少有畫家在創作能同時將具象和抽象並行.

 崛起於80年代台灣藝壇的陳世明表示,自2004年友人贈他小型數位相機與攝錄影機,他便嘗試在每天散步時拍攝百張照片;無師自通的他說,自己不會用修圖軟體,所以在照下去那一瞬間即決定影像的色相及構成,他也不會對焦及攝影技術,所以模糊、失焦的照片亦是他創作的素材之一。

左自右為藝術家陳世明、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翁誌聰、策展人劉永仁。(邱榆蕙攝影)
 至於在紙上繪畫與用相機攝影創作之間的差異,陳世明指出,畫畫的時侯耗費較多時間及體力在構圖及繪畫的過程,是很累人的,他舉出自己在1996年所作的鉛筆素描全長946公分,花了他半年的時間才完成;攝影則不然,「喀擦」一聲你的作品就完成了。

 今年64歲的陳世明透露,每一件影像作品,都是他深入探索時間、空間的延續與差異,以及影像的框架的成品,從數十張到數百張照片不等的數量交織、堆疊組成,拍攝內容則從自然風景到建築、都會景象,捕捉生活週遭易受忽略的題材,及當下的現實景況。

 陳世明說,漫長10年的拍攝創作,每天利用散步的時間隨處拍下百餘張照片,已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課」,目前為止拍了20餘萬張相片,他笑說,這次的展件就是從這裡挑出1,000張做實驗,再從400張中選出100張,一直到最後完成的48個組件,可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細膩及堅持。

 個性溫和木訥的他一提起藝術創作就滔滔不絕,陳世明帶著大家介紹展間裡的每一樣作品,《遊》(Shifting,200*142cm),是他將流動的時間拍攝下來,再一格一格拼湊起來,把空間和時間具像呈現在繪畫當中。

《陳世明→縱探語境》策展人劉永仁指出,陳世明的《綠》充份表現他擅長以具像的理性及抽像的感性並行創作。(邱榆蕙攝影)
 《氣韻》(Fluidity,287.5*106cm), 則是將相片中的影像跳脫制式的方框,改以圓框排列,他提到此作的素材結合白天與晚上不同時段的記錄,其他組件如《光的律動》亦是如此。

 同樣跳脫方框的作品有《聚合》(Congregation,252*392cm)流動的視覺效果、《延展》(Extension)用屏風的概念讓視覺更廣更豐富。

 另外,都市景像的部分,《都會》(Metropolis,207*401cm)用他在台北一年半的時間所看到的時裝、檳榔攤、腳底按摩等店面組合而成,他說原作是現在展品的5倍大,目的是讓作品上方的高樓大廈更顯高大。

 走到一幅簡約、灰色系的作品《黃葉》(Yellow Leaf,204*142cm)前方,陳世明放慢腳步說,這是拍到沒東西拍了,只好往地上拍,發現地上有落葉、水漬等四季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他視這些為大自然想傳遞的訊息,也感受到創作存在在每個人的身邊。

 《陳世明→縱探語境》展覽選件自藝術家陳世明1979至2011年間的素描、水墨、複合媒材與攝影影像等作品,共計48組件,其中以他近年的影像作品為主,題材廣含自然、景物、建築、都會風尚等,3月17日至6月17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3樓A區展出。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邱榆蕙 日期:2012/3/13 下午 10:51:10
關鍵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邱榆蕙報導
邱榆蕙報導列表
"米咕"返家 海洋大學未來一年密集追蹤
生態環保 2012/6/28 下午 08:17:20
紫絲帶反暴力劇場 給予孩童正確觀念
青少兒童 2012/6/25 下午 06:01:09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