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巴希杰7部懷才不遇電影作品呈現人性本質
新網記者陳慧如台北特稿
2012/3/14 下午 10:51:56 / 演藝動態
將人生奉獻給電影,卻因生不逢時而未能在藝術生涯中發光發熱的喬治亞導演寇巴希杰,其全部的作品不過就是7部短片,所有影片加在一起的長度不超過一個半小時,他因而自嘲是「90分鐘的一生」。
|
樊光耀對寇巴希杰作品相當讚賞。(陳慧如攝影) |
今日由紫藤廬所主辦的「傷痛與憂鬱中綻放的花朵─喬治亞導演寇巴希杰」電影放映暨座談會,請來尉任之及樊光耀一同帶領觀眾賞析這位懷才不遇的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及精神。
寇巴希杰所執導過的影片包含有《年輕人的愛情》、《競技場》、《婚禮》、《雨傘》、《音樂家》、《在路上》,以及一部尚未通過審查即經銷毀的《八又二分之一》短片。
因為生存大環境的限制,加上作品悖離寫實主義的主要路線,所以儘管腦子裡有天馬行空的無限想像,仍舊得不到一展長才的機會,不過,寇巴希杰對於電影堅持的精神,影像創作的風格,以及深具內涵的主題,還是值得藉以引用探討。
尉任之解析寇巴希杰的作品時表示,我們可以從他的電影中看見一種「框中框」的形式存在,這象徵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所無法逃脫的現實框架,不管我們有如何的渴望無界,但依舊被現實所羈絆。另外,我們也可以從他的電影裡感受到生活中的寂寞與無奈,一群人每天不斷重覆的做著相同的事,在這樣集體主義之下,人只是機械式的活著,卻沒有內在的自我。
|
尉任之形容寇巴希杰的作品很觸動人心。(陳慧如攝影) |
樊光耀則在這6部作品中,特別指出對《雨傘》的喜愛,他說,就算這是一部黑白默片,但是藉由演員的肢體動作、眼神傳達,以及鏡位運用的象徵手法,可以從這部片中,感受到寇巴希杰表達每個人對於夢想、幸福都有自己去追逐、選取或是放棄,另外去尋找的機會及權利的想法。
他指出,寇巴希杰的作品雖是高度的抽象,卻脫離不了生活及佛學禪理,以《在路上》來說,一個全身上下揹著行李的人,沿途的風景他不僅無法佇足欣賞,還要害怕失去及遺漏任何屬於他的物件,一張廢紙卻成了阻礙他行進的障礙物,透過影像敘說的是人終其一生難逃身外物所帶來的牽絆。
始終堅持只拍黑白電影、單純的主題傳達、不賣弄技巧的影像構成、富含詩意的情感表達,都是讓寇巴希杰的作品值得被保留及珍藏的重要因素。在他「90分鐘的一生」裡,卻是如實的直擊人生及人性逃離不了的命運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