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龍應台參訪景美人權博物館 "既是敬重又是慚愧"


新網記者洪 塵新北特稿
2012/7/30 下午 06:16:30 / 人權社會

 「深獄又黑夜/被囚禁在囚室裡/四周這樣的狹窄/彷彿回到母親的暗胎。/我,縮瑟踡跼,時而蠕動/惺忪等待著臨盆/有如即將誕生的黎明/祈求出世見到一個大的宇宙」這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曹開獄中詩集《暗胎臨盆》。

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她對受害者懷有雙重的慚愧。(洪 塵攝影)
 文化部長龍應台今日到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訪視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在政治受難者陳孟和、郭振純、蔡寬裕、陳新吉、陳松、劉佳欽等的導覽解說下,訪視白色恐怖時期囚禁政治犯的景美看守所押房,並就國家人權館籌備工作進行面對面座談。

 參觀園區後,龍應台表示她的雙重慚愧,其一來自個人,其一代表政府。第一層的慚愧來自她年輕時的一無所知,不知道她所以為的幸福建立在一些人的人生剝奪上,第二層的慚愧在於今天代表了政府,來到此地所做的一切卻與諸位過去因政府所承受的苦難顯得極為微不足道。

 龍應台說,她今天是代表政府前來,對這些人親身遭遇的災難,由時過境遷的政府過來向受難者傾聽、請教建博物館、蒐集史料、記錄歷史,但如果要跟受難者被剝奪的人生相較,是多麼的微不足道、無法彌補。

 當初因「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入獄的劉佳欽提出了幾點看法,包括設置國家人權博物館,集中人力物力加速軟體的規劃、立即建立專職委員會,深入採訪紀錄還存活的政治受難者、培養人權教育的種籽部隊如老師以及園區導覽人員,快速整理相關歷史素材、將國家人權博物館主館設於綠島,把景美園區設成分館,執掌教育訓練、資料編撰、國際交流事宜、每年在綠島園區舉行國際人權會議並邀請對世界人權有所貢獻的人士參與。

龍應台與現場政治受難者與家屬合影。(洪 塵攝影)
 劉佳欽特別強調,當初帶孩子參觀綠島時,他孩子說「我的心裡從來沒有這麼震撼過」,這也是他堅持將主管設在綠島的原因,希望他的犧牲能夠讓國人重視人權,了解這段蹣跚的歷史。

 當初被羅織欲反政府入獄的陳新吉則指出,當孩子問他是否會存有怨恨時,他表示只有操勞,因為他心中懷有愛。

 遭國防部軍人套話陷害關押的陳松也希望能夠集結社會與學界的力量,讓相關科系大學生前來研究、採訪,來增進對這段歷史的瞭解。

 坐牢12年,曾被移監至泰源監獄的蔡寬裕表示,5年來園區的名字被改過很多次,每次換了不同的執政黨就換次名字,建議應該比照世界各地人權園區保留過去的名字,恢復叫做景美看守所歷史園區、綠洲山莊歷史園區。

 入獄時飽受刑求的郭振純則提醒政府,應該隨時反省警惕,不能永遠說「可以原諒,不能遺忘」,因為原諒這兩個字是不能由強者口中說出的。

 受難著呂國民的遺孀呂洪淑女,帶著先夫獄中書信專書《信守承諾》與照片親手送給龍應台,她說,許多受難者已是老弱殘兵,身體與經濟都不好,建議政府可以有人道的補助。

陳松表示希望讓大學生紀錄傳承這段歷史。(洪 塵攝影)
 在綠島監禁長達15年的陳孟和,特別把自己繪製的綠島園區鳥瞰寫實油畫送交龍應台手中,這幅畫復原了火燒島當年的歷史原貌,成為研究綠島園區的重要參考。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乃德表示,希望「舊時代的雙方能夠和解」,透過賠償、還原真相,以及敘述小人物的故事,而這些傳承都要靠年輕人來做。

 最後,龍應台承諾一定會去綠島,並爭取預算保障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經費設置不會萎縮;同時也要特別協調檔案局的管理,因為一個國家的文明進步與否,取決於檔案建立後的開放程度,特別是對於過去的灰暗歷史;再者就是要對受難者家屬有急難救助辦法給予金援。

 龍應台說,應該不是直接教導下一代何謂黑白,歷史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地帶,要培養出公民對歷史成熟的判斷能力,讓公民同時參觀中正紀念堂和人權博物館,相信大家心中自有一把尺。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是在100年經行政院核定掛牌,下轄景美與綠島兩人權文化園區,皆以政治人權為主軸,以搶救口述歷史為軟體目標,將現地保存為硬體執行重點。除此之外,還有加強檔案、文物蒐集、典藏研究、推動人權就愈紮根的推廣工作,發展人權遺產觀光。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人權社會
專題:洪 塵 日期:2012/7/30 下午 06:16:30
關鍵字:人權博物館,政治受難者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洪 塵報導
洪 塵報導列表
林逸欣快閃宣傳專輯"作對" 老天賞臉不"作對"
演藝動態 2012/8/12 下午 08:08:08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北藝中心2025上半年協辦4劇 精彩好戲輪番上演
文化藝術 2025/4/2 下午 05:33:03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