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文資法30年實施 龍應台:文化資產絕對不是全民負債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2/8/9 下午 11:28:18 / 文化藝術

 「文化資產保存法」自1982年實施,文化部第8場文化國是論壇檢討該法屆滿30年,邀請文資專家王惠君、夏鑄九、傅朝卿、楊敏芝、劉益昌等,針對古蹟、歷史建築、遺址、保存論述、法令配套等提供檢討建言。

文化部第8場文化國是論壇檢討「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屆滿30年的結果。(歸鴻亭攝影)
 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文化資產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尺度,她很高興台灣的文資觀念已較10年前進步許多,展望未來,應該把遺產轉化為資產,文資法施行細則健全化、擴大民間參與文資保存維護等,加強水下考古的人才培養,文化部後續會認真思考推動。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王惠君表示,有形文化資產增訂了歷史建築專章,但形成似是而非的觀念,以為歷史建築登錄後可以拆除,而古蹟卻是僵化保存不得動彈,導致古蹟要再利用阻礙重重,歷史建築也因沒有約制而被改建的失去歷史特質。

文化部長龍應台認為台灣的文資觀念已較10年前進步許多。(歸鴻亭攝影)
 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認為,台灣的文資論述需要徹底內省,過去古蹟保存蘊藏了西方的精英美學觀,必須是壯觀的建築,且過度重視有形的物質,以致於無法落實於原住民文化保存,而寶藏巖、樂生療養院等被視為負面的文化資產,也在指定時困難重重。夏鑄九建議未來應該推動文資保存與社區營造間的對話,重視文資背後無形的力量,結合活的記憶共同保存才能重建自己的遺產論述。

 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則提醒,文資保存是人類的普世價值,因此文資法一定要與國際接軌,台灣直到21世紀才開始重視國際公約,文資法裡缺乏價值論述,由於沒有配套子法,各地執行時往往缺乏共識。傅朝卿也提到真實性(authentic)的嚴肅議題,國外古蹟修復時,會很嚴格要求建材工法與歷史考據,台灣則有地震全倒後重新仿建的卻也稱之古蹟,他認為這種價值的混淆,需要文資界反求諸己的自我檢討。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表示,應該要優先重建人與土地的倫理觀,原住民在這塊土地的活動歷史遠比漢人移民來得長,但是國內文資保存對象95%都是漢人的;而每個發掘出的史前遺址,都是南島文化歷史移動的直接證據,具有國際意義,卻沒有普遍被各界重視。朝陽科技大學景觀系教授楊敏芝也提到,產業文化遺址的保護法源不夠明確,以致於只能暫時以文化景觀加以認定,但卻面臨保存與活化無所依據的困擾。

龍應台提出文資保存其實就是一個族群如何「說故事」的比喻。(歸鴻亭攝影)
 龍應台結語表示,文資法施行30年來,歷經6次修法,但文資保存其實就是一個族群如何「說故事」。每一個古蹟的指定,就是一個說故事的方式選擇。原住民說故事的內容和方式不同,他所認定的古蹟就會不同。如果視野更開闊,那麼地面下的遺址、水面下的古物,既是本土的,也是國際的,應是文資法跨出30年往前邁進的大方向。

 她特別提到建立水下考古的配套機制,文資法施行細則的健全化,以及擴大民間參與文資保存活化經營等,並認同有學者提出以資本(capital)的觀點來正面看待文化「資」產,文化資產絕對不是全民的負債,而是可以被開發利用的資本。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歸鴻亭 日期:2012/8/9 下午 11:28:18
關鍵字:文化資產,古蹟,水下考古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