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賞猴詠梭羅河畔品嚐南洋美食-印尼梭羅文化行腳之三
新網記者麻念台印度尼西亞梭羅特稿
2012/9/8 下午 10:41:18 / 國際現勢
東道地主梭羅市在接待上安排得十分用心,一整天的論壇與表演結束,印尼教育文化副部長維杜(Wiendu Nuryanti)在該部巴里坎邦露天公園(Bale Kambang Park)裡的Taman Balekambang席開50桌,以輕鬆休閒方式宴請各會員城市貴賓。
 |
許博允(左)與阿提拉(右)接受印尼教育文化部長贈送的印尼木偶後合影。(歸鴻亭攝影) |
巴里坎邦露天公園四周都是綠樹,聽說公園裡還有一池潭水,不過招待賓客的地方已經搭起兩個舞台,連宴客桌椅所在都鋪設地板並罩著塑製材質的綠毯,入夜後看不出這公園的美景全貌。
入場時,主辦單位親切的替每位來賓圍上一件絲質圍巾,印著各式的當地原民的圖案,這時同是布農原民的范織欽真希望能多要一條,回來與台灣的原民圖騰作一個對比研究。
 |
許博允代表FACP回贈梭羅市長(右)佐科威貢獻獎。(歸鴻亭攝影) |
一開始當然免不了官式應酬一番,維杜致詞歡迎各國會員,並代表教育文化部長贈送阿提拉與許博允印尼木偶,許博允也回贈梭羅市長佐科威貢獻獎,城市外交成果在這短短一刻由台下掌聲中顯現。
接著主持人介紹即將表演的是克差舞(Kecak Dance),是爪哇東方相鄰的著名渡假勝地峇里島取材自印度史詩《拉摩耶那》(Ramayana) 的舞劇,由沒有音樂伴奏的100個男性合唱配合舞蹈,源自於島上一種驅邪逐疫的宗教儀式桑樣(sanghyang)中,以人聲模仿甘美朗(gamelan)來伴唱一種入神舞(trance dance)的合唱樂,在20世紀30年脫離儀式成為新的表演形式;而對這個傳統舞劇的改革一直在進行,直到1970年一位著名爪哇舞蹈家沙多諾‧庫斯摩(Sargono W. Kusumo)重新編舞,目前在峇里島已經成為觀光客必看的節目。
 |
取材自印度史詩《拉摩耶那) 的舞劇克差舞,在暗夜裡與熊熊火把一起開場。(歸鴻亭攝影) |
這部長達20多分鐘擁有濃厚在地印度教文化色彩的舞劇,在暗夜裡由一群上身赤裸男子舉著許多雄雄火把開場,敘述熱帶島嶼當地王子偕同其妻子在深山途中,被巨怪王拉哇那用法術所變成的一些動物擄走,最後經過纏鬥到錫蘭而在王子動用猴子兵團建造一座聯結印度跟錫蘭的橋樑而大獲全勝的故事,因此這個充滿神話傳說異國風貌的故事也叫《猴詠》。
5 在梭羅涼爽夜晚裡,來自世界各國的會員一邊享用印尼美食,一邊欣賞甘美朗音樂演奏,大家放鬆心情閒聊,十鼓經理李崇銘笑稱吃這些食物與聽他們的音樂多幾天,大家就快同化成印尼人了。
 |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范織欽披著印尼圍巾搖著安格隆。(歸鴻亭攝影) |
主持人最後介紹一位當地歌手Udjo上台演唱,大家以為又是那種聽起來旋律差不多的印尼傳統音樂伴奏的歌曲,沒料到這位歌手根本沒唱歌,台下主辦單位將一個奇怪的竹製品送到每位賓客手上,這位歌手介紹這是西爪哇的一種由兩個竹筒連接到一個竹框的傳統樂器,叫安格隆(Angklung)。
Udjo說明安格隆依其製作時裁剪的長度,拿在手中搖晃會發出不同的音階,所以剛剛發給每桌的賓客其實共有8種,正好可以各演奏出七聲音階的Do、Re、Mi、Fa、So、La、Ti與高音Do。
於是他以手勢指揮大家試著搖出自己手上的音色,幾遍下來人人都可以掌控了,Udjo開始正式以手勢比出的內容,賓客依序跟隨奏出的竟是當地最著明的民歌《Bengawan Solo》,這首曲子對台灣許多中年以上的民眾都是耳熟能詳的翻譯歌曲《梭羅河畔》,而且翻譯版本各國都有,立即引起共鳴,在清風徐來的南國夜晚輕拂著每個賓客的心靈,真正體驗音樂無國界的共鳴。
 |
Udjo以手勢指揮賓客搖出自己手上的安格隆奏出《Bengawan Solo》(歸鴻亭攝影) |
接著Udjo繼續指揮大家演奏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劉家昌寫的《梅花》,還有韓國民謠《阿里郎》等,把晚宴的氛圍帶到最高潮。
這個溫馨的晚宴在依依不捨的道別中結束,主辦單位宣佈除了一開場送給每位FACP賓客的絲質圍巾外,大家手上的安格隆都可以帶回家當紀念品,雖然只能演奏一個音階,都如獲至寶收將起來。
吳靜吉說,對4、50歲以上的台灣人來說,都曾聽過那時國語歌曲翻唱的《梭羅河畔》,現在才真正到了梭羅,除了嚴肅的文化推展議題外,懷念這首老歌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