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今接受BBC專訪 表達對台中兩岸看法
新網記者吳岱穎台北特稿
2012/10/15 下午 09:11:25 / 新聞媒體
英國廣播公司(BBC)今日專訪文化部長龍應台,將關注焦點放在網友對龍應台的提問、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以及台灣的文化政策等面向。
|
文化部長龍應台今日下午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傍晚向記者說明訪談重點。(歸鴻亭攝影) |
日前網友在BBC中文網上發起「向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問」的活動,BBC中文總監李文表示,對龍應台提問的網友遍及全球,但他很驚訝中國大陸的網友卻佔了約一半以上的比例,且觀察出這些提問的多是長期關注台灣的文化、政治情勢的變化中國網友。
龍應台對莫言得獎的看法 在網友的提問中,針對中國籍作家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一事,龍應台有何看法的問題,是網友最關注的焦點。
龍應台表示,她非常開心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大家首要關注的議題應是「漢文文學」的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的面向,而非從政治的角度去切入檢視,不要做太多的政治考量。
雖然中國官方稱莫言是第一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但龍應台認為,在華文文學中,莫言是第二位得到諾貝爾殊榮的華文作家,第一位是目前定居法國的高行健。
|
英國廣播公司訪問龍應台內容集中在網友對龍應台的提問、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以及台灣的文化政策等面向。(歸鴻亭攝影) |
有人認為莫言是一位紅色作家,是中國共和體制的延續和擴張,但龍應台表示,閱讀莫言的作品時並沒有如此感覺;一個寬容開放的社會,是容許一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和風格去表達他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所謂的勇敢,並非符合某一特定的行為模式,莫言對中國政治和階級的描述,是另一種勇敢的表現。
李文問到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將帶給中國產生甚麼樣的啟示,龍應台認為,高行健被中國拒於門外,劉曉波被監禁在國內,而莫言並沒有受到這樣的對待,從這個時機點上觀察,中國是時候打開大門,讓高行健回來、劉曉波出來,讓世界的善意走進,釋放被壓抑的思想。
龍應台的政策規劃 將焦點轉回台灣,龍應台闡述她的文化政策,龍應台說,目前優先的政策是從文化部內部開始做起,文化部的核心官員、常任文官必須要具有非常深度的文化基礎和涵養、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宏觀視野,以及明智開放的思想觀念。李文表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深根的政策,短期之內是無法感覺到文化部的改變的。
龍應台回應,這的確是一個看不見的文化改革,卻是必須做到的事情;在可看見的文化政策上,要讓世界看見台灣,要從文化的推廣下去著手,用文化和國際交流,突破台灣在國際政治地位上不平等的困境。
她表示,文化部將積極拓展國內的出版政策,並規劃參加國際書展的活動,例如德國的法蘭克福書展,將台灣優良的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讓世界看到台灣;開展台灣的文創事業,如影視、音樂、藝術銀行的推動,讓文化價值產值化,加強智慧財產權的觀念。
|
龍應台今日穿著與裝扮極為亮麗穩健,充滿自信。(歸鴻亭攝影) |
龍:我沒說不簽兩岸文化協議 在國際的布局上,龍應台強調,她並沒有說「不簽」兩岸文化協議;她認為,可以考量兩岸文化協議,但這並非只需文化部點頭答應的動作,必須和陸委會、海基會、國安會等部會詳加討論和研擬。
在推廣台灣文化的基礎下,龍應台表示,兩岸文化協議是可以考量的,但此協議必須建立在能夠被落實、具有實際意義的基礎之上,而非口頭或虛無的形式簽訂。
以尚未成熟的果實比喻台灣的民主狀況 李文問到,有位23歲的大陸青年表示,在看過龍應台的著作之後,認為自己書讀得不多,想請龍應台給他一些對台灣和大陸看法的建議。
龍應台說,她在這位青年的年紀時,正值台灣的戒嚴時期,台灣走到今天民主的地步,歷經了非常多的曲折;當初台灣走到民主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已經摘到的民主成熟的果實,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在這一路的過程中,台灣嘗到不少的苦果。
龍應台建議這位青年應用開放的角度來看待台灣一路走來的過程,從台灣第一次的政黨輪替、總統到階下囚的過程、從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狀況到現今經濟不景氣的狀態,這一路上不論是直到驕傲或悲傷的遭遇,對中國而言都是良好的借鏡。
希望台灣多一點團結,少一點衝突 最後龍應台表示,因為政治的問題讓台灣在國際上無法得到平等的待遇,她希望透過文化宣傳的方式,讓國際媒體了解台灣的文化優勢;而台灣和中國的文化有著非常不一樣的價值觀,希望透過主動出擊邀請國外媒體的採訪,讓世界更加了解台灣的文化變遷和歷史特色。
對內,龍應台希望台灣少一點藍綠政治對抗,少一點衝突、多一點團結,讓台灣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