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茶人王水柳 見證動盪時代台灣茶葉經濟史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2/12/15 下午 08:31:29 / 經史子集
茶葉是東方人生活中必備的養生飲品,那股子清新淡雅的幽香,不僅挑起了你我敏感的味蕾,也牽動了台灣早期的經濟血脈。
|
《台灣茶人王水柳》新新書發表,該書總策畫藍博洲說明王水柳行誼。(歸鴻亭攝影) |
在三○年代的台灣,茶葉扮演著龍頭產業的角色。尤其是台灣北部的文山包種茶,曾在全亞洲風靡一時;又因緣際會把台灣茶葉外銷到南洋、日本及中國東北,將茶產業推向巔峰,卻也因為戰爭而斷了銷路受到衝擊而沒落,王水柳見證台灣茶業,很自然地被以茶人的封號聯結在一起。
王水柳長女,也是王水柳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王淑惠為了將父親王水柳的生平史料保存下來,找到曾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也是王水柳二弟王添燈撰寫專書的藍博洲,為王水柳傳記擔任總策畫,藍博洲說,王添燈曾擔任臺灣省參議會議員,當時報刊有較多的報導,投入社會運動二二八受難時也有部份史籍可以參考,但王水柳是一位平實商人,一開始他並沒有把握是否有足夠的內容可供撰寫成傳記,直到發現他多年來持續書寫的日記,才得以完成這本書。
藍博洲表示,命運往往時不我予,茶業的命運亦然,因為戰爭而斷了銷往南洋的命脈,台灣茶業受到了殘酷的衝擊,幸而憑著緊急將外銷線路遷往東北亞、以及當時的偽滿政權地區,王家從此成為台灣茶業界的活躍分子。然而,在戰爭末期,王家的文山茶行也被迫暫停製茶,直到台灣光復,王水柳之弟,也是爾後二二八事件罹難者的王添燈,才再度靠著兄長及文山茶行為後盾,成為台灣茶商領導人。
他說,走過了日據時代、走過了戰亂的台灣茶人王水柳,或許不及弟弟王添燈的生命充滿戲劇性變化,但他始終抱持著:「一生守己安分,不負人、不擾人」的生命哲學,足足見證台灣茶業在動盪的政經情勢中,默默耕耘生機的歷史。現在,透過《台灣茶人王水柳》一書的發表,細細回顧這位傳奇茶人的一生。
|
《台灣茶人王水柳》描寫王水柳傳奇茶人的一生。(歸鴻亭攝影) |
王水柳的父親王綿長,幼時雖然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但因為曾在私塾讀了8年漢文,中國意識依然很強,每逢祭祖,他總要向孩子們敘述家族的移民史,也因此王水柳兄弟,包括日後擔任台灣茶業公會代議員、曾辦報的王添燈,都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而王水柳從茶農、茶販到經營茶行,在經營持續盈利的基礎下,也一直給予二個弟弟投入社會運動最大的支持。
王水柳經商有成,也很早投入公益事業,不但興建圖書館供貧困學子讀書,還定期發放米糧給低收入者,更直接支助弟弟王添燈從政、辦報,為人民發聲,對台灣有直接貢獻。不過他生前卻謙虛表示,自己對國家社會沒有貢獻,只求「守已安分、不負人、不擾人」。
王淑惠表示,王水柳有寫日記的習慣,雖然都是些流水帳,卻可看出他認真對待生命及關心國事的態度,而這些流水帳,也就成為梳理台灣茶業歷史風華的珍貴史料,字裡行間中流露出這位企業家心思細膩的一面。
她以1953年的日記為例指出,「父親在這一年的日記裡,認真地記錄台灣茶業市場的起起落落,以及對社會、時事與國際局勢的看法,還包括為了母親的身體健康而開始每日展開晨運,研習四書五經。」
王水柳1898年生於新店安坑,22歲起跟著父親從事茶葉生意,之後成立文山茶行,成功將文山包種茶銷到海外,並曾擔任茶業工會理事長,並以父親王綿長之名成立圖書館,1992年過世,享壽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