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好準備了嗎? 120年台灣將進入老年化社會!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2/12/22 下午 12:24:08 / 社會福利
國內適逢年金改革的關鍵期,以及少子化、高齡化等人口結構改變的問題,這些也正衝擊著現在與未來20到50年的台灣社會結構──「食之者眾,生之者寡」、「人口紅利逐年消逝,勞動力日益缺乏隱憂」。台灣逐步邁向「老年化社會」,65歲以上的銀髮族父母生活情況如何?
 |
陳松柏(中右)呼籲政府應該多著墨他國值得學習的優勢。(范詩敏攝影) |
台灣人壽公司策略長蘇琦章表示,老年人的定義是65歲以上的人,老化社會是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7;老年社會為65歲以上的人口占百分之14。目前台灣的老年人比例約為百分之10,到了102年將達到百分之20以上。這樣的人口結構,顯示台灣競爭力必須重新省思,呼籲政府應及早作出充分規劃,因應人口結構轉型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草根影響力基金會調查研究中心召集人、國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訊系教授陳松柏指出,根據最新調查指出,台灣的人口結構中,65歲以上老年人占8分之1比例,其中約有百分之35銀髮族還在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經濟需要;也有另外百分之41的銀髮族需要兒女奉養,其中半數家庭兒女每個月僅只提供新台幣1萬元以下的生活費;能每月提供2萬元以下到1萬元以上的占百分之32.8;3萬元以下到2萬元以上占百分之10.5;3萬元以上僅占百分之5.5。
 |
老五老基金會常務董事成亮(左立者)對銀髮父母的議題表示關切。(范詩敏攝影) |
65歲是退休的年齡,不過根據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今天公布的「銀髮父母生活奉養調查」指出,有將近4成的65歲以上民眾仍然在工作,換算人口比例,相當於有近百萬人退而不休。
調查進一步發現,有高達7成的人,繼續工作的原因是經濟需要,甚至有1成的人同時奉養自己85歲以上的父母。
醒吾科技大學民調中心主任鐘志明表示,這項最新的數據顯示,政府必須改變對於銀髮族的退休政策規劃,他們不再只是志工而是勞動人口。他說,現在的職訓都是針對青年、壯年事業,其實未來可以針對老人轉業的能量培養,但是這個目前比較少聽到政府有這個規劃,主因就是大家不願意去碰觸那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是事實,我們必須工作到70、75歲。政府去談這個好像有點不負責任,我們逼老年人去工作。不過我想這個不可避免。
 |
蘇琦章(右立者)建議現在的年輕人如要樂活好將來,現在應開始好好規劃自己的生涯。(范詩敏攝影) |
對於社會案件中,比比出現的老年人棄養事件,陳松柏表示,政府應考慮是否將兒女奉養父母核准立法,雖然現代年輕人背負的經濟壓力愈來愈嚴重,但也應該省思現在的社會是否過份自由,以致我們失去責任感意識?丹麥也曾經遇到過少子化嚴重的問題,該國出生率如何從百分之1提升到百分之2,丹麥的父母重視家庭,無論夫妻一人外出工作,另一人則一定在家照看孩子,他們對於子女教養、生命的重視值得我們借鏡,呼籲政府應該多著墨他國值得學習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傳統觀念排斥將父母送到安養中心,這次的調查指出,有7成的兒女認為,將父母送到安養中心並非不孝的行為,如果有理想的機構,有2成的兒女會將父母送到安養中心。
蘇琦章表示,120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達530萬人,她也呼籲現在的年輕人如要樂活好將來,現在應開始好好規劃自己的生涯;而老年人也應規劃如何做到退而不休,妥善利用時間與自身資源投入社會,關懷偏遠地區弱勢族群,共同協助改造大環境、降低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