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虛山幻水"當代藝術展覽 移動的美術館首檔開展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1/12 下午 10:32:34 / 文化藝術

 百貨公司林立的信義核心區,出現一座免門票的「移動的美術館」,去年12月25日開館首檔展出「虛山幻水藝術展」。這座移動美術館的基地位於松山工農旁,原本是平面停車場,建設公司租下來,用蓋賣房子的「接待中心」方式,動工興建一座臨時性展覽場,室外空間也造景作為戶外展場。

吳季璁擅以機械的微物觀創造出影像的宇宙觀,光線透過微小的鐵絲網投射屏幕之上,轉化為形似流動的山水意境於八個方位之間。(范詩敏攝影)
 「種子計畫」首檔當代藝術展覽「虛山幻水」,邀請8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包含日本藝術家中谷芙二子,林俊廷、徐瑞憲、陶亞倫、曾偉豪、豪華朗機工、吳季璁、吳淑敏,以新媒體藝術在台北都會中對古人嚮往的山水情懷的創意想像與實踐。

 「虛山幻水」展企圖重建古時文人對於自然田園生活的懷想,用全新的視覺實驗內化成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美感風格。林俊廷的互動裝置〈愉躍〉,第一次於挑高12米的立方空間中,並於天花板懸掛7條半透明絹布,提供民眾與虛擬動態水墨營造的鯉魚互動,呈現魚兒在水流中逆勢上游或一躍而下的影像,感受虛與實之間的感知氛圍。徐瑞憲的作品「醉八仙」,藝術家運用其擅長的物理機械媒材,表達其抽象概念中人際關係的互動狀態。

 常年於世界各地創作「霧雕」的中谷芙二子,曾於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西班牙、台灣等地設置過臨時性和永久性裝置,其作品廣受世界各地矚目。所謂的「霧雕」是以精密人造水霧系統打造的互動式環境裝置藝術,作品形式的濃度厚薄、幅射遠近將依裝置地域的溼度、溫度、風向等環境氣候、地形地貌等因素而變幻萬千。坐落於台北市信義區繁華地帶的種子計劃基地上,展覽建築的混合城市綠帶,與週遭都市水泥叢林形成第一道對比;走進藝術家環繞建物所營造的「霧」裡,彷彿漂浮進入另外第二層幻境,經由視覺與觸覺的體驗,喚醒存在身體感知與記憶的共鳴。深入廣場進入步道之間,作品的厚度和週遭綠意忽隱忽現,引領觀眾進入第三個層次,在有形與無形之間,虛幻與真實之間,人造與自然之間,有如輕盈的夢境,只緣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吳淑敏讓參與者透過自己「氣」的豐富運行,控制飛墨描摹宋代四大名帖於沙地投影上躍然起舞。(范詩敏攝影)
 吳季璁擅以機械的微物觀創造出影像的宇宙觀,光線透過微小的鐵絲網投射屏幕之上,轉化為形似流動的山水意境於8個方位之間。8方指東、 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位,就像從一個座標的中心環顧世界,以此定位自身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也是認知外在世界的基礎架構,一個相對於環境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這項作品中試著反轉「內/外」、「物/我」的關係,也是視覺所見和內心風景的交互辨證。〈八方〉延伸自藝術家前作〈鐵絲網〉系列的架構,環繞在空間8方的投影,其實來自於鐵絲網轉輪上同一個位置,只是不同面向的投影以及觀看角度所衍生的變化。身處其外,仿若賞玩掌中轉心瓶觀看景色的流轉;置身於內,彷彿乘著輕舟置身於江河之上,內觀隨著景物移轉自我心境之變幻。

 中國古代傳說鯉魚一旦躍上龍門,便能得道成仙,臻至理想的境界。因此「鯉躍龍門」被古人藉喻為實現自我理想,而努力奮鬥的精神展現。林俊廷以「愉悅」為名,實借音「魚躍」,將動態影像結合互動技術,在挑高12米的立方空間於天花板懸掛7條半透明絹布,其上投影動態水瀑及自水花中躍起的鯉魚水墨影像。當觀者進入作品內輕移腳步,水面便泛起陣漣漪;走近自天頂一躍而下的水瀑,其上跳躍的鯉魚水墨影像便隨著觀者的動作變化和身體位移產生不同的感應互動,在實體空間創造一種體驗虛擬動態水墨營造的美感,以及愉悅熱鬧的迎賓氛圍。虛擬與現實之間,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徐瑞憲表示,當代藝術語彙也與中國武術精隨「內重於外、意重於形」的精神相似。以此意涵結合當代藝術的型式與材質,並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的實踐,以單純的運動原理,賦予全然不同的意義。(范詩敏攝影)
 豪華朗機工的〈書寫〉是以長方形排列的日光燈管,描述著緩緩動作著的波浪,一如生命中的起承轉合,潮起潮落。作品的律動參考了水中運動,並以音樂的特性思考,時而凌亂,時而齊一,互為拍點。以舞動的姿態,彷彿生命的書寫。藝術家試圖以極簡的形式來呈現作品,當觀眾安靜觀賞聆聽,會發現燈管的律動隨著空間中的光線循環並主持著節奏,藉由電腦程式的完美運算,無生命的日光燈群們模擬著如生命體般的律動。光的直線,在暗室裡翻旋出不同的姿態,像是顯微鏡下或深海底部的原始生命,一種有著抽象外貌的具象畫面,進行生命紀錄的書寫。凝視光的位移,舞動的節奏,在想像與現實之間,精神逃逸於視覺之外;在觀看與凝視之間,尋找自己最適合的節奏。

 徐瑞憲表示,醉八仙為醉拳中的一種拳術,形似醉漢酒後跌跌撞撞、搖擺行走之姿,實為形醉意不醉的拳法。而當代藝術語彙也與中國武術精隨「內重於外、意重於形」的精神相似。以此意涵結合當代藝術的型式與材質,並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的實踐,以單純的運動原理,賦予全然不同的意義。藝術家將推車底下的輪子拆解並重新轉換,在機械的結構中傳達創作思維。「醉八仙」象徵著媒材的屬性與抽象意涵的相互融合,藉著由內而外的思考,透過些許詼諧與幽默的動作語法,細看其動靜之間與人類行為的相似之處,而物件也會因為環境改變而變化。忽近忽遠的滑動亦像是人際之間的互動狀態。

中谷芙二子:「霧雕」是以精密人造水霧系統打造的互動式環境裝置藝術,作品形式的濃度厚薄、幅射遠近將依裝置地域的環境氣候(溼度、溫度、風向)、地形地貌等因素而變幻萬千。(范詩敏攝影)
 曾偉豪的創作以聲音為主,著重探討「聲音/空間/身體」的交互作用。經由身體作為介質所產生的互動雜訊,透過指尖與導電油墨的接觸,創造一種視覺、觸覺與聽覺結合的想像,彷彿身處聲音風景。〈隱聲山林〉將數位音波圖化作山巒,隱約描繪在牆上,當觀眾進入作品空間時以手觸摸牆壁,尋找聲音隱藏的路線,進一步描摹心中的山林,雖看不見但卻身處其中。而立體的頻率樹則由錄音程式裡的聲音視覺圖像轉化而成,當參與者移動這些可旋轉的長短木片時,就好像在創造屬於自己的視覺聲音,互動過程中製造交雜的各種聲響,就像某種未知的對話狀態。當新媒體成為一項新的介面與素材,藝術創作更連結了現實與想像的世界,曾偉豪以直覺的方式讓原本不存在或看不到的事物呈現出來,數位化電腦程式裡的聲音圖像在他看來就像自然環境中的樹海、山林,連結了不可見事物的某種想像。與作品互動的過程如同跟一個虛擬隱藏的山林對話,但這個景色的原始元素是來在於周遭環境中的各種噪音,創造一種現代生活身處在噪音裡時的一種遁逃想像。

曾偉豪的創作以聲音為主,著重探討「聲音/空間/身體」的交互作用。經由身體作為介質所產生的互動雜訊,透過指尖與導電油墨的接觸,創造一種視覺、觸覺與聽覺結合的想像,彷彿身處聲音風景。(范詩敏攝影)
 吳淑敏認為「氣」對於華人來說有著不同層次與內涵,從人體呼吸至宇宙萬物,存在於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化應用至書法、水墨等藝術表現型式,以至中醫及武術。「行氣」源自兩千六百多年前源自中國的氣功名,另指在書法藝術中創作者所留存在書筆間的精氣神,「天地萬物本一氣」更表達了華人的世界觀。本作品將現代科技應用在藝術表現上,結合「超寬頻(Ultra Wide Band)非接觸感測器」與台灣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文墨瑰寶,以心律為經,呼吸吐納為緯,讓參與者用呼吸寫書法。本作品須由兩位觀眾一起參與,並以「陰/陽」觀念分析呼吸發展互動設計,當觀者就坐於特殊座椅上,透過紅外線感測技術每0.1秒偵測人體內在呼吸的變化,控制揮毫時書寫速度(呼吸速度)與墨色的濃淡(呼吸深淺)。當兩位觀眾達到彼此和諧,書法名帖將會以「接近原帖」重現。參與者透過自己「氣」的豐富運行,控制飛墨描摹宋代四大名帖「詩帖」、「花氣薰人」、「丹陽帖」及「寒食帖」於沙地投影上躍然起舞,將心中的丘壑,自我的內心風景,映照於外顯的視覺表現之上,並與來自東方宋代大師作品產生獨特的對話,彷彿穿越了現實,進入另一個虛擬時空與古人交會。

 陶亞倫表示留白是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境界。此一表現形式在中國古典山水畫裡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創作者在畫面中留下相對應的空白,作為一種和畫面其他「滿盈」的交互對照,意圖為觀者留下想像空間,沉澱雙眼所觀,冥想心中所感之世界。當進入全白無垢的空間,純白的視覺與眩目的光線使地平線消失於視覺之外,無邊際的體驗創造出另一種感知經驗,彷彿跳脫由大腦主控影像及資訊的擬像世界,進入了另外一個透過純粹的光創造出的幻境,並讓觀者以五感重新體驗我們熟知的以視覺主導的感知世界。在五感漂浮之間,重新形構一個內在、深度的主體經驗。當觀者置身其中,因人而異的情感、記憶和生活經驗,透過身體知覺投射出對於作品的不同詮釋。〈留白〉不僅記錄當下,更非終結,而是另外一個開端,透過觀者解讀各異,啟發另一種閱聽的感官體驗。

林俊廷以「愉悅」為名,實借音「魚躍」,將動態影像結合互動技術,在挑高12米的立方空間於天花板懸掛七條半透明絹布,其上投影動態水瀑及自水花中躍起的鯉魚水墨影像。(范詩敏攝影)
 這座移動美術館的基地位於松山工農旁,原本是平面停車場,占地1000坪,建設公司租下來,用蓋賣房子「接待中心」的方式,動工興建一座室內挑高12公尺、一樓400坪、二樓200坪的臨時性展覽場,室外空間也造景作為戶外展場。

 策展人胡朝聖表示,這個展覽原本的點子是出自建築業的接待中心,在接待中心的建築物內邀請藝術家展出,免費開放給一般大眾欣賞,希望在人潮聚集的信義區打造一座「移動的美術館」。他說,建築物的外觀是用「錦盒」的概念來設計,寓意「送給台北市民的一份禮物」。

 建築師王增榮與胡朝聖一起策畫「種子計畫─藝術建築生活展」,在距離台北101不遠的台北市A25停車場(松高路與忠孝東路五段236巷交叉口)上搭建展場,以移動美學空間的概念,進駐台北市信義金融、百貨區,趁停車場等待開發的空檔,在都會中實踐古人嚮往的山水情懷。

 胡朝聖說,「種子計劃-藝術建築生活展」的想法源自於台灣建築業接待中心的行銷文化。普遍來說,接待中心是針對少數人建造,且不是對大眾開放的空間。而今期待突破台灣接待中心的傳統模式。空間規劃以公益性質的文化活動,免費開放給一般大眾。希望打造一座城市中移動的美術館,提供市民生活的美學的新經驗。

 移動的美術館預定25日開館,開始為期8個月的展覽,首檔「虛山幻水藝術展」從25日起展至3月3日,接下來還有「建築展」和「生活展」陸續登場。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范詩敏 日期:2013/1/12 下午 10:32:34
關鍵字:美術館,種子計畫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范詩敏報導
范詩敏報導列表
"阿斯匹靈國際聯展計劃"探索旅行各種方式
文化藝術 2013/12/27 下午 08:31:29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