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自覺涅槃之旅 梁寒衣"聽啊,緬甸的豎琴"新書發表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3/16 下午 10:18:16 / 宗教哲學

 心靈自我探索的界線在哪裡?梁寒衣以「自覺涅槃」為旅程,親臨實參的現場,逼視死生、逼視你我本具的佛性。她的《聽啊,緬甸的豎琴》新書發表包括今日、3月23日及4月21日,開辦三場講談會。

梁寒衣(右)以「自覺涅槃」為旅程,創作《聽啊,緬甸的豎琴》新書,右為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歸鴻亭攝影)
 因文學而碰觸佛學,因佛法,昔日文學閱讀練就的文采、筆鋒,竟成為梁寒衣對生命抽絲剝繭的利刃。《聽啊,緬甸的豎琴》是她的第一部旅行文學。流衍30年的旅程,從生之域垂思至死之域,從文學人行旅為修行者,直下剖心──在生命抑揚頓挫的曲式中,她尋找內在佚失的途軌,向內心切鑿出一分亟深刻亟凝鍊的憬悟。

 梁寒衣表示,以旅行者是選擇做「成吉斯汗」或是做「成吉斯汗的馬」作比喻,很多旅程的結果取決於旅人內心的深度、高度。談到新書,梁寒衣說了一則故事,一位日本士兵參加緬甸戰役後,決定不回日本,留在緬甸成為僧侶,到處撫慰亡靈。她認為《聽啊,緬甸的豎琴》是聽緬甸人民的聲音,因為緬甸的佛寺自成豎琴的弦,只有撥動內心的弦才可聽到琴音。而《聽啊,緬甸的豎琴》也是聽見自己的聲音,聽見眾生的聲音。

 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說,這本書徹頭徹尾是一種行者的逼視,其中何止是對現象、本質的逼視,也是對當下自我的逼視。而這悲切多情的逼視,正是梁寒衣宗教書寫最動人的地方。

 凝觀生死已成為梁寒衣日常的生命姿態。走過第三世界,使人動容的是乞者、貧女和街童,她從文學至宗教的旅行、行腳當中,記錄了娑婆角落的不幸與悲慘的烽火,以及覺醒與如來的寧邃。未披袈裟的她,以學佛行者的慈憫悲心,為一個乞女行乞3次,因為她洞見了多半人類也僅是終其一生的乞者,人們從未真正停止過各類形式的「行乞」──僅是,行乞的向度不同:空乏的缽,有人撓撓索求物質,索求聲名、欲望、權勢、財富;有人餓羸於靈魂,是更內向,更精神層次、更難以解讀的炎蒸、騷鬱,和傾軋。

《聽啊,緬甸的豎琴》新書發表「參生、參死的異域履程」講談會現場。(歸鴻亭攝影)
 梁寒衣說,一個20歲的文學人,卡夫卡這個作家與其作品,成為她心魂重量的啟蒙與關捩,縱使在那之前,仍有無數撞擊沉深的作家與作品,羅曼.羅蘭,曹雪芹,赫曼.赫塞,托爾斯泰,叔本華,修伯里,卡謬,沙特等;但是,未曾有人能夠給予如斯關鍵性的,致命、且決定性的撞擊與碎裂!

 她又說,進入佛典,初始是為了讓文學加分,然而,竟因佛法而感知、震撼文學家筆下的「生命書寫」,尤其,她所心儀的卡夫卡,其〈蛻變〉短短一篇,竟伏藏了最早之於「四念處」的觸探與體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不住,觀法無我;此四鎖鑰如斯毫不容情、且無能閃躲地諦顯於主人翁戈勒各爾的「蛻變」中──無常倏至,一旦蛻為蟲身,諸相、諸心、諸人至一切世界,也幻化解構,唯餘墟燼,恥辱與苦哀。而使得她青白慘削的,不正是文中透顯的「四念處」,「那無邊撞擊、坼毀、粉碎的力道!它潛含了佛陀最古老的『苦集』聖諦。」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宗教哲學
專題:范詩敏 日期:2013/3/16 下午 10:18:16
關鍵字:梁寒衣,緬甸的豎琴,佛學,成吉斯汗,林谷芳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范詩敏報導
范詩敏報導列表
"阿斯匹靈國際聯展計劃"探索旅行各種方式
文化藝術 2013/12/27 下午 08:31:29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