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煉的水晶" 一本用228受難者語言寫成的書
新網記者康 犁高雄特稿
2010/2/24 下午 10:08:05 / 文化藝術
第一本用228受難者的語言寫成的二二八台語文學《火煉的水晶》,今天於高雄市歷史博物館舉行新書發表會。
|
編者暨作家張德本解說封面,夜色是由高雄畫家劉耿一所繪,表達堅持人性尊嚴與追求自由的態度。(康犁攝影) |
發起這項計畫的台灣文學藝術獨立聯盟表示,這本書邀請李魁賢、宋澤萊、張德本、林央敏、李勤岸、陳明仁、陳秋白、胡長松、陳金順、陳正雄等22位台灣詩人作家的台語文學作品參展,透過現代詩與小說的方式,還原二二八事件的真相,讓傷痛的心靈得到該有的公義,也讓社會記取教訓,追求和平、族群融合的社會。
書名《火煉的水晶》,火煉代表的是一種受難的過程,而水晶則象徵台灣人民單純、樸實的民族性。編者暨作家張德本表示,這本以台語創作的文學有很深刻的意義,因為二二八的受難者,絕大多數都是講台語的人民,只有用台語才能深切重現受難的聲音。他也提到,台灣文學現在的困境在於,我們身在這塊土地上,卻無法使用自己的母語創作,具有國際觀,但卻拒絕與台灣的歷史連結。
|
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左八)、文化局長史哲(左九)與火煉的水晶一書作者群合影。(康犁攝影) |
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也出席發表會,他表示,這本書呈現了老中青三代對於二二八事件的體悟和描述。詩的力量是撫平傷痛的養分,也是塑造一個民族新靈魂的重要元素。他坦言,台語文教育的低落使得台語閱讀的普及性有困難,但對二二八傷亡的靈魂來說,用他們的語言書寫是最貼切與真誠的。李永得也建議詩作可以製作成有聲書,未來當作高雄各個小學的教材,一方面讓學生記住歷史,一方面也彌補長久以來母語教育的忽視。
《火煉的水晶》有受難者的特寫、有事件的現場、也有撫慰受難者的安魂曲。雖然文學無法平反歷史,也無法洗清冤屈,不過文學能夠顯影台灣這塊清翠水晶染血的痕跡,讓後代瞭解過去。探究二二八的真相,不單在於對當年加害者的譴責,而是要能從抗暴人士所犯的各種錯誤中獲得教訓,避免專制政權的再產生,進而促進族群融合。